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村民在与外界交往中,对村庄需有明确的指称,村民或外村人常常根据村庄特点,来区分村庄的不同,口口相传,久之成名。 均安的自然村落的名字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由来,“取名”的水平和心思更是让人啧啧称奇。一起来看吧!(备注:本文以自然村为单位) 仓门社区 仓门村。南宋后期,因有何、胡、曾、李、陆等姓氏先民在此定居而形成村落。据《顺德均安志》记载,村落的西北边有一座山,名为仓山,村民视它为仓库,但感到有仓无门不妥,故在仓山之下设门,而取名“仓门”。 沙头社区 沙头村。南宋初年已有先民在该地耕种。因村内有一小溪,水清见底,黄沙晶莹,取村名为“沙溪”,后村民觉得“溪”字狭小,而改村名为“沙头”。 良村。南宋后期,有梁姓先民从南雄珠矶巷迁此定居。因村前有大良涌、大良围而取名“良村”,又名“良村头”。 天湖社区 外村。南宋后期,因冯姓先民迁入该地垦殖而形成。该村面临西江支流海洲水道,背靠海拔最高58米的蓬山、睡牛山、登高山、蛇山、龟山等山丘,取“山外青山”之意,定名为“外村”。 矶头村。南宋后期,李姓先民从开平石冈迁入而渐成村落。因曾在村边修筑堤围,村民居住在堤围之头而取名矶头村,曾名“基头”。 桥溪村。南宋后期,有李姓先民迁入而渐成村落。因村前有一条小溪自西向东流过,村头有一座木桥而取名“桥溪”。曾用名“桥头”。 太平行政村 菱溪村。陈姓先民于明洪武二年(年)迁入开村,当时村前有白花菱塘,塘侧有小溪流过而取名“菱溪”。 南面村。南宋后期,有逃难者在此垦殖安居而形成村落。据《南溪陈氏族谱》记载,因村民建舍于群山之南边而取名“南面村”。曾名“南溪村”。 南浦行政村 南浦村。据《顺德县地名志》记载,北宋中期已有老、张、蓝等姓氏在此定居垦荒,因村边有一河溪,房舍位居河溪之南而取名“南浦”。 力沙村。清乾隆年间(-年),因南浦村耕地租金贵,一些贫困的村民便到远离南浦村的力沙租种或开垦荒地耕种,逐步聚居形成。因村前西江河面上曾有三个又大又急的漩涡,因而取名“三沥沙”,后简称“力沙”。曾名“三力沙”,别名“下力”。 星槎行政村 兴隆村。始建于明初,因福岸堡分村而形成,该村原有一个商业集散地叫“兴隆圩”,故取村名为“兴隆”,寓意蓬勃发展,百业兴隆。 阜隆村。始建于南宋后期,先民从南雄珠玑巷乘小船顺流至此定居而形成,因村中有阜基、鼎隆、尧天三个坊而取名“阜隆村”,寓意“民康物阜,百业兴隆”之意。 福岸村。南宋后期,有张、何、覃、麦和梁五个姓到该地聚居而形成村落。因地处福海之滨而取名“福岸村”,曾用名“福岸堡”和“福岸乡”。 蚬沙村。明代后期,因有梁姓、何姓等姓氏先民从杏坛东马宁及番禺等地陆续迁入而形成村落。因该地有盛产黄沙蚬的沙滩而取村名“蚬沙”。 均联村。清代后期已有先人在该地开垦。村名由均地与螺沙两坊合并而取名“均联村”。 上力村。清代后期,由阜隆村村民迁入聚居而成。开村时有两堤,联围后状似“力”字,当地把冲积成的陆地称“沙”,故取名“力沙”,因该村在力沙片上方,而取名“上力村”。 沙浦行政村 沙浦村。北宋宣和年间(-年),罗、雷、白、石、冯、吴、何等姓氏先民陆续迁入渐成村落。据《豫章罗氏泽翁祖族谱》记载,因群山阻隔,江水渐渐放缓,水中蕴藏着大量沙石,沙石和泥土不断沉积遍布村中而取名“沙浦”。曾名“亭头”。 鹤峰社区 豸浦村。明代初期,因有邓、林、聂、黄、禢、商、陈、胡等姓氏先民聚居而形成村落。清乾隆年间(-年)诗人胡亦常,字豸浦,为“岭南三子”之一,村民为纪念他的才华,将村名更改为“豸浦”。曾名“艾步”。 上村。据《顺德县地名志》记载:该村于明初开村,由李艾上一户最先定居,为纪念他而取其“上”为村名,称“上村”。 三华社区 三华村。南宋末年,已有崔、周、梁、谢等姓氏先民在此开村。崔姓为大族,有三子名华夏、华胄、华杰,故取村名为“三华”。 新华社区 华丰村。清代中期,三华村部分村民迁入而渐成村落。开村时人们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取名“华丰”,曾名“华封”“林海”。 兴仁村。清代中期,因隔河相望的三华部分村民到此垦殖定居而渐成村落。开村时,村民希望百业兴旺,仁爱互助,而取村名为“兴仁”,曾名“迳口”。 添元村。清代中期,因三华部分村民迁入垦殖而渐成村落。该村有添仁和元龙两个坊,各取第一个字而取名为“添元”。 永丰村。清代中期,因三华部分村民迁入而形成村落。村中有一条小涌叫沙涌,取村名为“沙涌”。后来,村民为满足永远五谷丰登的心理渴望而建起了永丰社稷,更名为“永丰”。 保安村。清代中期,部分三华村民移居该地开耕而渐成村落。因村中有名为保安的社坛,而取名“保安”。曾用名“洲后”。 天连行政村 南滘村。始建于清代中期,先有胡、罗等姓先民在此散居,后有仓门欧阳姓先民陆续到此开垦定居渐成村落。因凫洲河流入该村的第一个涌口叫“滘”,且涌口向南,而取名“南滘”。 新宁村。清代中期,先有胡、罗等姓先民在此定居,后有仓门村欧阳姓先民陆续迁入而渐成村落。因新宁滘涌由西向东横贯村内,而取名“新宁”。 黄蓬村。清代中期,先有胡姓、罗姓等先民在此垦殖,后有欧阳氏陆续迁入而渐成村落。该村有两条涌(蚬壳涌、黄蓬涌),村沿涌名,最初取名为“蚬壳村”,后村民认为“蚬壳”缺少生命力,“黄蓬”两字寓意新生之苗嫩黄嫩黄、蓬勃旺盛而改名为“黄蓬村”。 南沙社区 凌沿村。清代后期,有何姓、梁姓先民从东马宁村迁入开垦形成村落。因村筑有凌沙和沿沙两处堤围,年两堤围合并,称“凌沿围”,村沿围名,取名“凌沿村”。曾名“番瓜围”。 四埠村。清代中期,先有马宁谭木镇谭姓人到此开垦定居,后有梁姓迁入渐成村落。清咸丰十年(年)筑成新围,后又陆续筑起了东埒围、西埒围,大塘围,为抗御洪水,民国时期将四道小围联成大堤,定名为“四埠围”,村沿围名,取名“四埠”。曾名“新围”。 安成村。清初,有渔民发现这里土地肥沃,建茅寮居住,开荒垦殖,后有桂洲、均安、杏坛、小榄等地的村民为获得更多耕地,陆续移居该地垦荒,遂成村落。为抗御洪水,村民筑起“南安”与“永成”两道堤围,年两围合并,各取一字称“安成围”,村沿围名,取名“安成”。 永隆村。清代后期,有先民从桂洲、均安、杏坛等地陆续到此开垦定居而渐成村落。为防御洪水,村民联合修筑了一条堤围,取名“永隆围”,村沿围名,取名“永隆”,曾名“串鱼围”。 均安社区 均安圩。据《顺德均安志》记载,清咸丰四年(年),仓门、三华两村乡绅欧阳信、欧阳溟倡议,联合沙头、矶头、桥头、良村、天湖、外村、星槎等村的商户在仓门、三华两村交界处共同设立该圩形成村落,取名“均安圩”,寓意共同致富,安居乐业。 遇见均安团队综合编辑 原创摄影,作者版权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