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4/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们罗文皂离县城仅三十里,也有一些方言跟县城不一样。最常见的就是发音中韵母有“u”的字,罗文皂人就省去了那个“u”。比如“黄”,城里人读“huang”,罗文皂人读“hang”,“窗”,城里人读“chuang”,罗文皂人读“chang”,还有,“摸不见”这句话好像只有罗文皂人说,意思是“不知道”,阳高县城以及其它地方都没有这样的说法。

有一次我跟一个县城里的老同学谈起方言的话题,很自然就提到那个“黄”字来,他说:“我们的发音是准确的,有字典作证!”我说:“你说得对,我不跟你抬杠!”要不,为什么你们叫‘城里人’,我们叫‘村儿人’呢?接着,我给他讲了我们用方言认老乡的故事。几年前我和老伴儿在北京带孙子,有一次老伴儿在小区门口一辆卖菜的车上买黄瓜,她说:“我买两根黄瓜。”因为她说的就是罗文皂话,黄瓜的“黄”子说的就是“hang”,卖菜的一听,笑了,话音也变成了罗文皂话,说:“你拉是罗文皂人吧?”老伴儿问他:“你咋知道我是罗文皂人呢?”他说:“你拉叫黄瓜是hang瓜,除了我们村这样说,人家全中国人民都不这样说!”

自从认了老乡,我们很长时间没到别的地方买过菜。

说方言能认老乡,这只是偶然的。在外地说方言,有时还会造成对方的误会。

我们在北京带孩子的时候,曾经在圆明园旁边一个城中村住过一年。那个村子叫“福缘门”,与圆明园只隔着一堵墙,而且有一个小门与圆明园相通。住在那里的人们可以随便到圆明园游玩,不用花钱买门票。所以,我们一有空就到圆明园,绕着福海转一圈。与我们一起绕福海转的人当中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有一天,我们一起坐在了一个长条凳子上休息,老伴儿想夸老奶奶两句,就说:“看你拉捏卡细的,精甲的,走大岁岁啦,每天还能走走大一圈力。”老人听着听着,脸色就变了,非常生气地说:“你说我怎么了?我怎么了?我又不认识你,我也没惹你……”我一听,知道老人是因为听不懂老伴儿说的话,发生了误会!于是赶快用我的阳高普通话说:“您误会了!她不会说普通话,说的是我们的家乡话。她说您身体这么健康,我们非常羡慕您,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每天坚持锻炼,真不容易!”老奶奶听懂了我说的阳高普通话,脸色很快转怒为喜,对我说:“我没听懂她说的话,对你们态度不好,别怪我。”我说:“我们怎么能怪您那!”后来我们成了熟人,每次见了都要打个招呼。

那次误会也让老伴儿懂得了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也开始学习说普通话了,只是她说的普通话连阳高普通话的水平也达不到,甚至连罗文皂普通话也没有达到。那次误会也让我更加认识到在北京说普通话是必须的,从那天开始,我在任何地方都坚持说普通话,不说方言,免得再出现误会。

王志才,阳高县罗文皂人,退休教师。是个把写作当成每天的作业,当成动脑筋的工具,当成预防老年痴呆症的良药,顺便当当“作家”,享受一下虚荣感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鄂ICP备20000666号-5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