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内有很多海慧寺,其中九华山海慧寺较为出名;叫海会寺的就更多了,或许写作海慧寺本身就是谐音,因为“海会”一词出于佛教著名典籍《华严经》:“海会者,乃以深广故意。”北京也有海会寺,便写为海慧寺,就在著名的服装、小商品集散地:丰台木樨园附近。南三环木樨园桥东南、福海公园以东、光彩路以西,就是海慧寺村,村名因寺庙而得。慧字应为讹写,因为在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中介绍该寺,标题写的是“海会寺”。 丰台海会寺建于明嘉靖十四年,万历年间扩建、清顺治、乾隆均重修。规模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早年香火极盛,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老北京有“内外八刹”之说,海会寺便是外八刹之一。每逢旧历二、四、六、九等月,海会寺均有开放日,不过到民国时期香客渐少,与鼎盛时不可同日而语。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曾于此寺受釐(shòuxī)。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还命内臣增修海会寺,由此成为敕建庙。一代名臣张居正还题写了《重修海会寺碑》,碑文中说:寺的中路有大殿三间,钟鼓楼二、配殿十二、禅堂十、僧房四十有余,又于其外拓地六顷。由此可见,规模还是不小的。 乾隆修缮海会寺时,还亲题正匾“觉海津梁”,并在殿前立御诗碑,诗文曰:“城南佛宇道东陲,庆落重看绰楔碑。见说神宗受釐处,更思张相迓衡时。往来久是惜零落,构筑无过葺废颓。帝里观瞻法轮焕,宁关修福六檀施。”明代沿袭旧俗,凡帝主东宫及诸王降生,均须剃度幼童,替身出家,有的便在海会寺修行;寺中有皇帝替僧,您想级别能低吗?乾隆御诗中也提到了万历受釐,按汉制、祭天地五畤(zhì: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皇帝派人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就叫受釐。 解放后在这儿兴建北京橡胶四厂,从此寺庙荡然无存。此外,在朝阳门外大街以南,东岳庙神路街内路西,原来也有一座海会寺。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后,光绪二年(年)杨乃武、小白菜等人犯押解到北京,刑部进行大审,就在该寺内对葛品连进行开棺验尸,发现葛品连确为病死,而非中毒,三年多的冤案才真相大白。不过朝阳门海会寺也拆了,新国成立后、北京市第十区人民政府设在此处,后改为朝阳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再后来,寺庙的原有建筑被全部拆除,兴建了现代楼房。 丰台海会寺内原有一尊铜制大佛,四米多高,重达数十吨。解放初期,因殿宇坍塌,铜佛露天安置;加上附近没有高层建筑,所以离老远就能看见,很多老人对此应该还有印象。“文革”时期铜像被毁,民间传闻,当时将大佛用铁链拴住,想用卡车将其拉倒,但根本拉不动,后来增加了四辆大解放,才把大佛拉倒;在此过程中,佛像头部竟然有水珠流下,酷似“出汗”;人们说大佛下面镇着海眼,一旦倒塌、北京城将被水淹。南城的老人几乎都听过这段往事。 可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挡铜佛被毁的命运,倒是也没看见海眼。时至今日,铜佛已经下落不明、不知所踪。我国在“文革”时期进入“反封建、反迷信”的高潮,这十几年间拆除的寺庙非常多。如今想想颇为可惜,宗教信仰不能与封建迷信划等号儿,何况铜佛据说还是出自明代的大家之手,眉目如生、衣纹合度、细腻精致,应是珍贵文物才对。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并非北京海慧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