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总让人在猝不及防间欣喜地发现它在连番地更迭。回想前几年,东港区政府广场还是一个“破落的老城角落”。如今,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匠心的海曲广场、功能完善的海曲图书馆、音乐厅……一幅幅老城蝶变的新图景逐一呈现,这里正化身为老城区的新地标和会客厅。 城乡统筹一体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城乡人居环境面貌变化翻天覆地……翻开近年来东港区城建篇章,发现这里面传递着民生至上的温度,体现着品质优先的态度。 近年来,东港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城乡人居环境改善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全力做好民生领域各项工作,实现了城乡环境更美、面貌更优、品质更高的美好愿景,让东港居民收获满满的幸福。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新时代的东港,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奔跑。在城市框架迅速拉大、规模迅速扩张后,城市建设管理存在“脏、乱、差”的短板弱项及历史欠账,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基于此,东港区迎难而上,启动了区政府广场南片区改造,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高质量建设了包含24个子项目的海曲印象文化广场项目,打造集文化服务、特色商业、休闲娱乐、居住生活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实现老城区城市更新精彩蝶变。 目前,海曲广场、文化公园地上景观已开放,海曲图书档案馆、海曲阁已投入使用;海曲音乐厅正在进行室内精装修、室外配套施工;文化综合体(福朋喜来登酒店)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海曲坊MiniMall正在进行精装修及安装工程施工,商业街正在进行精装修、安装工程及幕墙工程施工;丽阳路、华阳路、福海路等道路已竣工通车,“五纵四横”路网体系基本形成。 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 近年来,东港区立足为民服务,以城建计划为依据,引入市场化资金建设项目等多种投资方式,通过实施精致城市PPP项目等重点工程,不断推进城建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胶南路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截至目前,已完成城市新建道路25条,道路绿化13条等44项城建工程。正在建设城市市政道路19条,道路绿化3条等19项城建工程。 道路的改造,进一步优化了交通网络,打通了城市内循环,也增强了辖区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小区现在焕然一新,各项配套全部到位,我们非常满意,每天看着整洁的小区心情也好。”说起小区改造后的感受,东港区石臼街道农信社家属院小区居民贺照波连连点赞。 农信社家属院建于年,基础设施陈旧、居住环境差、车辆无序停放、各类管线杂乱无章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今年,该小区列入东港区老旧小区改造计划,72户居民迎来了老楼“重生”。 放眼全区,按照“开工一批、实施一批、竣工一批”的工作思路,东港区精准发力,着力从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补齐小区建设短板,完善小区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感。该区计划年底前完成年度70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从城市到乡村,行走在东港大地,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美与共,生产、生活、生态相生相融,处处散发着“近者悦、远者来”的乡村魅力。 美丽的画面,离不开精雕细琢。立足全区农村实际,东港区持续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年全区已完成3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从细微处入手,东港区坚持把健全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长效机制摆在突出位置,定期随机抽取农户进行满意度调查,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资金、有监督的“五有”标准,通过招标方式,先后确定市场化管护运营企业,建立镇级统一的后续管护服务队伍,在全市率先实现改厕后续管护市场化运营全覆盖。 以人为本惠民生托起居民“安居梦” 从一处处石头垒砌的老民房,到一栋栋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从“脏乱差”的城中村,到干净整洁、配套完善的新社区…… 短短几年间,数万名城中村居民告别旧村老房喜获新居。昔日人们印象中的“老城”东港,已在世人不经意间旧貌换新颜。 这离不开安置区建设的快马加鞭。东港区加快推进区政府南广场一二期、尧沟、屯沟三期、向阳河、东十里、丹阳、前团岭、学苑路南、滨海湾花园二期等9个安置区1.03万套安置用房建设,计划年底全部具备交付条件。 同时,抓实农村危房改造。按照年农村危房改造要求,印发了《东港区农村抗震房施工通用图集》,并会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修缮类房屋逐镇开展上门培训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危房改造完成80户。 抓好公租房保障工作。按照街道初审、区级住建部门审核、市级备案核准三级管理和多部门共同开展住房保障资格审查协查机制,累计完成保障性住房审核户,57户新就业无房职工阶段性住房租赁补贴发放。 如今,一幅幅场景变化,恰似一幕幕缩影,折射出的,是东港区乃至整座城市民生幸福指数的跃升。 这是一场关于民生的“攻坚战”,也是属于东港的美丽蝶变。(全媒体记者史树梅通讯员杜志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