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湿疹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万园之园17世纪中叶,一个世代繁衍生息于白山黑水间的游牧民族由东北南下,越过山海关,占领了北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建立。与满族世居的林海雪原相比,北京盛夏炎热的气候让皇帝们感到不适。康熙初年,为了防火,紫禁城砌起高高的宫墙,偌大的皇宫被分割成一个个封闭空间,宫内溪沟水流平缓,几成死水,皇城一度被形容为“红墙、绿瓦、黑阴沟”。于是,康熙开始把目光投向北京的西郊。距紫禁城20多公里的北京西郊,玉泉山、万寿山、香山连绵不断,万泉庄、北海淀地形多样,自流泉于低洼处汇成大小湖泊池沼。早在辽代,圣宗耶律隆绪就在玉泉山修建了第一座行宫。明代,达官贵人纷纷在此营建别墅,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李伟建造的清华园,号称京国第一名园。清朝皇帝也看中了西郊这块风水宝地。年,康熙决定在清华园旧址上修建一座离宫,作为“避喧听政”之所。6年后,畅春园建成。摆脱了紫禁城的燥热与单调,从此康熙大部分时间都在畅春园理政。他将园子北边的一座小花园赐给了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赐名“圆明园”。康熙一生偏爱牡丹,圆明园以牡丹而著名。康熙六十一年春(年3月),胤禛邀父皇赏牡丹,此行康熙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孙子——胤禛12岁的儿子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康熙有近百个孙子,绝大多数连面都没见过,这场爷孙相见显然是胤禛的精心安排。聪明伶俐的弘历深得康熙喜爱,此后便常伴身边。圆明园三朝天子共赏牡丹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后来乾隆在牡丹台题匾“纪恩堂”,以志纪念。《雍正帝观花行乐图》这年冬,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圆明园由藩邸赐园升格为皇家御园,开始大规模扩建。皇家画院“如意馆”负责园林的整体规划与设计,营造部“样式房”承担建造工程。一个雷姓家族前后7代共10人在“样式房”主持皇家建筑任务,被后人称为“样式雷”。样式雷的圆明园施工设计图籍和“烫样”——用木条和纸板制作的建筑模型,如今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是研究圆明园建筑的珍贵史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记忆名录。样式雷烫样雍正三年,圆明园南门建起巨大的宫门,进门后即为接见大臣的“正大光明”殿。以寿山为界,圆明园的总体布局分为前朝区和后宫区。园内后湖占地约13万平方米,由9座人工岛屿相围,象征华夏九州。帝后的寝宫“九州清晏”坐落在正中一个大岛上,与前湖后湖南北相邻,恰好形成圆明园主园的南北中轴线。九岛之间由众多小水系相连,如众星捧月般拱卫着一个大的中心水面,象征着皇权的独尊和一统。《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正大光明》(乾隆年间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九州清晏》雍正五年,后湖西北侧建“万字殿”,外观呈特殊的“卍”字形,架于湖面,寓意大海云天之间万物生生不息。33间殿堂曲折相连,室室相通,冬暖夏凉,是雍正最喜欢的游憩之地。这座古典建筑的奇葩后被乾隆改为“万方安和”,并题诗:“四面尽通廊,中间正且方,周旋皆中矩,镇静以持纲。”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万方安和》 “澹泊宁静”是另一座外型奇特的建筑,形如汉字“田”,俗称田字房。“田”意为农业耕地,是帝国的命脉,每年雍正皇帝都要身着农服在这里举行犁田仪式。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澹泊宁静》此外,从圆明园的建筑布局上不难看出所含风水学“九宫八卦”的宇宙观。这套中国古代系统讲究建筑选址和设计的理论,令圆明园实现了建筑艺术与山水自然风韵的完美融合,同时也表达了吉祥、富贵与太平的期望。雍正崇尚简朴,在当政的十余年间,圆明园的建设不求奢华。乾隆评价其建筑形式“不尚其华尚其朴,不称其富称其幽”。但在乾隆心目中,圆明园现有的一切还远远不够。年,25岁的乾隆继位后对圆明园进行了第二次扩建。举帝国之力,圆明园的规模越建越庞大。乾隆把六下江南的旧梦带回京都,建成了“圆明园四十景”。接着又向东扩建了长春园,向东南兼并了绮春园,这三座园林统称为“圆明园”。《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曲院风荷》新一轮的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每建成一个景观,乾隆都会带着他最宠信的大臣前来观赏、题诗、命名。他还将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景区进行大幅整改和更名:牡丹台更名为“镂月开云”,竹子院改称“天然图画”,菜圃变成“杏花春馆”,金鱼池改为“坦坦荡荡”……赋“乡野”以诗情画意。据记载,乾隆一生写诗4万多首,与圆明园有关的就达首。《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镂月开云》仿照太庙,乾隆在圆明园西北处修建了“鸿慈永祜”,又称安佑宫,门口竖有华表和牌楼,内供奉着康熙和雍正画像,每月初一、十五,都在此举行皇家祭祀典礼。作为皇家祖祠,安佑宫使圆明园离宫的政治地位得以加强,但从美学角度而言,这组建筑显得过于庞大庄严,与周围的山水有失协调。《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鸿慈永祜》园中另外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福海东北岸的“方壶胜境”。前部3座重檐大亭呈“山”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9座楼阁供奉着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七彩琉璃顶在阳光下异常绚烂。这是乾隆想象中的“仙境”。《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方壶胜境》乾隆年间,一些往来于宫廷的欧洲人向皇帝传递着西方的信息。乾隆十二年(年),当皇帝看到西洋画中的喷泉时觉得新奇,当即把在“如意馆”供职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找来,要求仿制“大水法”。从这年起至乾隆二十四年(年),长春园先后建起“谐奇趣”“蓄水池”“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和“远灜观”6幢西洋楼,以及3组大型喷泉和若干园林小品。这些建筑沿长春园北墙呈带状分布,虽仅占整个圆明园的2%,却是首次将西洋建筑和造园艺术引入中国皇居领域,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增添了异国情调。《长春园西洋楼铜版画?大水法》(乾隆年间绘制) 《长春园西洋楼铜版画?海晏堂》从康熙四十年(年)圆明园初建,直到嘉庆十四年(年)绮春园扩建完成,圆明园历经1个多世纪修建,共建成多组景观,近千座宫殿,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这座皇家禁苑集园林、建筑、雕刻和文物珍藏之大成,代表了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被誉为“万园之园”。 重现盛貌年在英法联军劫掠下,这座旷世园林被付之一炬。从此,圆明园在人们脑海中只能“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 什么是圆明园被焚掠之前的样貌,一直是中国人和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