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桥是桥与仙沾边的意思,遗石即遗留下来的石头。在古新安县三都桥头村(即桥头社区)原建有石桥一座,桥侧有很大很长的石头九块。为什么会有九块石头在桥边?为什么叫仙桥遗石呢?为什么会是九块这个数字呢?故事得从明未清初桥头村要建石桥的那段历史说起。 北宋时,桥头村是珠江口海湾与源于大茅山(凤凰山)的坳劲涌入海的汇合之处,是个热闹的小码头,常有人经商做工。涌水时涨时退,潮涨的时候,人们过往极为不便,于是在涌上建石桥一座。桥的建成大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到此转运货物的客商逐渐增多,形成了桥头、桥南、桥西、灶下等地名,桥头一带也渐渐繁华起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地名便成了村名。到了明未清初的时候,桥头村落规模越来越大,但建于宋时的石桥已经是一座危桥,随时都可能坍塌,已经被封堵起来,只依靠小船来回渡人过岸。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村中父老乡绅面前,是否应该重新建一座石桥呢? 初夏的一个下午,村长林旺相约林永成、林世斌、林春发和陈伟民等几位乡绅到旧桥边上察看实情,商议怎样解决这座已经废弃多时的旧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林旺村长说:“桥至今日是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大家见村长这样坚决的表态,均一致同意重新在原桥边建一座新桥以方便村民出入,造福乡亲百姓。建桥计划就这样定下了,大家又商议后,决定建一座石桥。“费用向在此经商的东主捐助一些,乡绅捐助一些,不足的我们几位来筹足”,林村长用半倡议半要求的语气向众人说,大家惟有默默应允,并建议找在这一带有建桥经验的张石匠来承建。 张石匠,名叫张有德,东莞人,石匠世家,到他已是第三代与石头打交道的人,在三都这一带很多石桥都是由他承建的,是出了名的建石桥专家,人们都称其为张石匠。张石匠有四个儿子,跟着他打石建桥谋生,各有各的专长,是父亲的好帮手。 石桥计划在初秋动土开工,筹备建桥的一切工作开始全面进行,老大张金贵负责到外地准备采购石头材料,老二张木贵负责桥的测量绘图,老三张水贵负责招募打石建筑工人,老四张火贵负责后勤的工作。兄弟四人工作分配得井井有条,转眼间到了夏末,建桥的各项工作已准备妥当,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待择日祭祀动土了。 夏末初秋的一个晚上,天气非常闷热,没有一点风,好象暴风雨即将来临,人们直到午夜方能入睡。熟睡的老石匠张有德做了一个梦,梦中所见由大儿子张金贵购回并打凿好作建桥之用的石头材料被一位道长似的人像赶羊群一样一路驱赶着,一路叫喊着,很快就将石头驱赶得老远,直到无影无踪。张石匠想阻挡,但手、脚、口都不听使唤,心想,如果材料让人这样驱赶走,又如何建筑石桥呢?怎样向村人交待?正发愁而又无能为力时,忽然间,有一人问道长:“三更半夜,道长将石头搬到哪里去?”道长回应:“准备在旧桥旁边重新建一座石桥。”来人得到这样的回话就跟着回应一句“原来是这样,希望尽快建好桥,不用我们天天这样麻烦”双方擦肩而过后而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梦还在继续,道长依然叫喊着地驱赶石群,张石匠仍然无法阻拦。此时,对面走来一位孕妇,就在迎面的一刻,双方打了一个照面,孕妇走过后,也消失在夜幕之中。说也奇怪石头就原地不动地放在这里,任凭道长怎样挥动手中的鞭子,石头依然不动地停在那里。此时,张石匠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惊醒,天未亮,立即叫醒四个儿子,匆匆赶到堆放建桥石头材料的地方,原来大批待建桥的石材还是完好地存在原处,只有九块又长又大的石条快被拖到河边整齐地放着。张石匠从梦醒中回忆昨晚梦中之事,难道真的是那位道长驱赶至这里?难道真的是见到孕妇才放下吗?一连串的问号在他脑海浮现。 张石匠一一查看后,这些打凿整齐的石块确是大儿子所购来的材料无误,他随即叫工人将拖至河边的那九块石头搬回原处放好。可是,那九块石头只能提高,不能移动,在搬移的过程中,那些工人都感到腹痛难受,奇怪的是,放下来就不痛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张石匠叫四个儿子与自己一齐试,还是如此,赶紧放回原处,回去再想办法了。 回到家中,家人共同研究解决方法,一时间还是难以定夺,有人向村长林旺如实报告。林村长接报后,也觉得奇怪,约乡绅共同商议,大家觉得如此奇怪之事,必定有一些奥秘,林村长提出是否有必要请凤岩古庙的道长过来现场察看原因,众人商议后均表同意。 道长请来了,经详细观测之后,向众人道:“这是好兆头,好兆头啊!张石匠梦中所示的是吉兆,这九块石头是一个阵法,九九为长久坚固之意,你梦中所见的那位孕妇是九天玄女的化身,显灵由道长将这九块石头驱赶至这里摆放的其实是搬来的,但你所梦就是驱赶的。这是一个特殊的阵法,是配合这座桥而设立的,是天意,天意啊!”。道长继续说:“不过,此桥今年不能兴建,原因是子午相冲,不宜建桥”,经道长查看通书后,向众人道:“要跨过明年才可以建桥,择日于明年正月初六九天玄女诞之日动土祭祀,准保桥成一切平安,缺了的那九块石头再去补回,千万不要再命人去搬那九块石头”。 经过约两年的施工,石桥横垮两岸而成,大大地方便了村人的出行,而新建的桥比原来的桥又长又宽又壮观,桥头村之村名因这座新桥更加名正言顺了。遗留在桥边的那九块石头更有神奇的一面,潮水怎样涨,都淹没不了这九块石头,期间,曾经有人想私自扛一块走,也会腹痛,但放回原处就不痛。后人对这九块石头就更加珍惜爱护了,不时有人到此添香祭祀,以祈求此桥稳固,人们出入平安,成为一道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故事,被人们称之为仙桥,而石头就谓之遗石。 故事说到这里已告一段落,但仙桥遗石是确有其事的。在清康熙《新安县志》·卷之三·地理志·古迹有一段记载:“仙桥遗石,在三都桥头,村侧有大长石数块,屹立河边,潮极长不没;若私扛一块,腹即痛,置即愈。旧传:一人驱群石,或问:“何往?”应:“在此造桥”。后见一孕妇,驱不动,桥未成。 随着水文的走势和地貌的变化,那九块仙桥遗石也只是在史志上才有记载,现已成追忆了,当代人大多也未曾见过或听过。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河流改道,道路全面拓宽,今天,桥头的各项建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石桥已不存在,只有桥头社区之名将会延续下去…… 石泰康,沙井街道原居民。温县世界石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深圳市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理事,深圳市宝安区体育总会委员。现在广东天汇律师事务所工作。在《中国体育参考报》《安徽体育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宝安日报》《宝安》《宝安史志》《沙井文化》《宝安群文》《伶仃洋》《合澜海》等报刊上发表新闻和散文作品达百万字。出版个人追溯宝安历史文化遗存——《宝安往事》和深圳民间足球档案——《绿茵掠影》等作品集。 福海文学 从这里开启平民化、本土化的文学旅程 石泰康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