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普查 http://pf.39.net/xwdt/171005/5740834.html 突发! 民俗专家方炳桂昨日上午出席会议时晕倒,紧急送医。记者了解到,送医抢救无效,方炳桂先生昨晚20:6分时于家中去世,享年86岁。 昨日上午方炳桂参加了在福州大饭店举办的一场历史文化名城座谈会,还在会上进行了发言,与嘉宾畅谈自己对福州文化名城的见解。在方老先生谈完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建议和意见后,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医。 昨日3时许,医院急诊科,当时方炳桂老先生正在接受急救中。记者看到,医生使用呼吸机与心脏除颤设备维持着方老先生的生命体征,情况不容乐观,其医院看望。 “应该是心脏问题引起的。”一名亲属说,上午发生意外后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当时方老先生基本已经没有心跳和呼吸,经过急救才略有恢复。 据亲属介绍,由于年纪大了,方老先生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老人病,还曾做过心脏搭桥。近期身体也不是太好,医院输液治疗。“他就是太拼了,我们都劝他身体不好就不要外出参加活动,但他就是闲不下来。医院的继续输液的,没想到发生了意外。”记者了解到。 焦急等待中,亲友们不时祈祷能够有奇迹发生。然而,下午两点多时,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停止了心脏除颤,仅保留了呼吸机。家属与医生进行沟通后,决定将方老先生接回家,让方老先生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走完最后一程。下午三点半,方老先生被推出抢救室。 昨天下午方老先生被送回家。 昨晚,这位总给我们讲福州老故事的爷爷走了... 人物简介 方炳桂于年在福州出生,从事民间文化研究已经50年,是我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民俗专家。 我们可以先通过下面这个视频了解方老先生: 他不是作家,但已出书十余本; 他不是教授,但定期的授课、演讲排期不断; 他不是主持人,但已主持同一个广播栏目五十八年; ……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保护福州民俗文化,守住福州的根。 “福州是本说不完的书 我要为生我养我的福州做些事情” 方老年出生在福州西乡楼下村的一户农家。2岁时,父亲到台江义洲开了家光饼店,他随父亲到台江义洲小学读书。台江是福州民俗底蕴最深厚的地方,民间文艺的乡土气息,市井生活的鲜活熟语,潜移默化渗入他的灵魂。成年后,他弃学到福州市总工会当上一名文教干部,后来他又成为一名工人……这一系列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生经历,激发了他对民俗风情深厚的兴趣。 “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本说不完的书”。提及福州这座城市,方炳桂老先生抑制不住的自豪与欣喜,“福州民间故事特别丰富、民间歌谣特别动听”。兴致浓时,他宛如孩子露出那样欣喜的神情,一下子就用福州话说起那些远去的、然而有趣的福州俗语。 他说,我生在福州长在福州现在又老在福州,对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心里刻骨铭心。 坚持不懈 讲述福州民俗故事 年,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之际,由于普通话尚未普及,很多老百姓听不懂,于是方老成为了电台的业余主持人,这一干就是58年。年,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左海乡音”节目,这是一档福州话方言节目,方老被特邀为这个节目主持人。 “过去福州人只知道有一个三坊七巷,但它是怎么来的,又有怎样的典故,知道的人极少。这样就需要我们的电台,需要我在这方面多讲一点。这样就变成星期六的下午一个小时,我就专门讲福州的传统文化,讲福州的民俗风情。" 方炳桂在“左海乡音”节目,开辟了“往事琐谈”、“彩伯讲故事”、“戏文故事”等栏目,电台成了他传播福州民俗,弘扬民间文化的重要阵地。 福州电视台也专门为他开设了《方老讲古》这一档方言节目。年,福州晚报副刊还专门为他开辟了专栏——《故事画廊》,时间达3年半之久,每周定期刊发他写的福州俗语故事。 慢慢的,方老家喻户晓,深受福州人民的喜欢与认可。 身体力行 保护福州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 如今,一到“拗九节”,整个福州城因为一碗粥变得温情脉脉。这个节日能从即将消逝的民俗成为每年固定隆重过的孝顺节,得益于方炳桂的一封信。 方炳桂家有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初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中一位头上插着三把簪的福州妇女,提着一只漆盒匆匆赶路。“这是一个出嫁的女儿回家给父母送拗九粥。”方老说,年,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了这张老照片,心中立刻涌起对父母的思念,“子欲养而亲不待”让他遗憾不已。而当时,拗九粥在社会上已经不太流行,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拗九粥。他觉得需要做点什么,唤起整个社会对孝亲敬老的重视。 方炳桂展示拗九节专门用来盛放拗九粥的盒子 方炳桂立即给福州市委文明办写了一封信,并附上那张老照片,建议把一家一户的孝行放大到全社会,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孝顺节”。在他的倡议下,第一届拗九节成功举办,到今年已经举办了十二届,“满城尽送拗九粥”成为榕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甚至影响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 方炳桂说,“如果我们福州好的良风佳俗都像拗九节这样重视、推广,那么我们灿烂的闽都文化,就会更加发扬光大。” 今年重阳节80多岁的方炳桂为市民讲解重阳习俗 近年来,方炳桂老先生还倡导开办光饼节、邻里节等福州特有的民俗,都得到福州市的支持,大获成功。 他和热爱民俗的业内人士、朋友们建立闽都乡学讲习所,坚持每周一次走进课堂、小区、单位,宣讲福州的传统文化,至今已讲了一百多场。 此外,方炳桂和他的团队,修订了福州话方言字典,还在闽都乡学讲习所开展福州话的教学,“方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福州话就像一条大船,承载着福州民俗文化”,他如是说。 笔耕不辍 留住八闽文化记忆 方炳桂从事福州乡俗、福州方言研究近50年,他收藏着福建省九地市的全部地方志,为了获取翔实的闽都传统文化资料,他不顾年事渐长,穿行在福州的大街小巷,地毯式考察老福州的遗存,不厌其烦地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查阅封存已久的历史资料,誊录下渐渐逝去的福州老城,拍摄、复制下从清末民初至今百年间,福州的老街、老店、老行当遗迹。他说:"我的万里长征,目的是帮助更多的人留住八闽传统文化的记忆。" 作为福州民俗文化研究的“活化石”,他把讲过的资料编撰成书,0多年来共出版了《福州老街》、《福州熟语》、《福州老行当》、《闽都风情录》等8部乡学文化专著。他说: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最大可能地把八闽乡音乡俗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所有这一切 是与死神和劫难的搏斗中夺得的 鲜为人知的是,方炳桂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与死神和劫难的搏斗中夺得的。 年,方炳桂的专著《闽都风情录》即将付梓、榕台合作项目“福海文教基金会”正在申办中,同时还要忙着为新闻媒体提供春节民俗稿件的时候,他被诊断为肾癌,肿瘤有鸡蛋大小,癌细胞扩散到周围组织,之后进行了大剂量的化疗,他忍着巨大的疼痛,抓紧时间把半生积累下来的几十万字乡土文化笔记整理完毕,期间,报纸上依然可以看到他介绍猴年春节风俗的文章; 年,例行体检,再次发现他的血液中有癌细胞,住院20天,经大剂量化疗后出院,这一年他创办的福海文教基金会正式成立了。十多年来,基金会共捐助贫困学生多人次,在永泰、闽侯捐建希望小学4所;资助民间文化人出版乡土文化书籍30多部;他还将自己出版的书籍进行义卖,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基金会,用作资助贫困学生; 20世纪初,他突发心肌梗塞,医院抢救,心脏作了搭架手术,可在住院期间,他在做的节目一期都没有落下。 “我做广播电视期间,生过几次很大的病,但是观众和听众都不知道。因为我节目没有断。我觉得听众需要、观众需要我。十几年我都没有停过,我觉得很好,对我来讲,这是莫大的安慰。” 为孩子们讲解福州民俗的方炳桂 方炳桂老先生毕生奋战在推动福州民俗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他一路探寻,传播,不遗余力,为的就是守住一份从前人手中接过来的文化,守住福州城的根。如今,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守住方老毕生的心血,守住福州老城的记忆,将灿烂的闽都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来源:福州晚报、福州新闻网等 文字:林霞 责编:林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