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4/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讲古脚巷(现已消失),曾位于思明区大连兴馆巷与水流巷之间。长70米,宽1.2米,东西走向。路面由块石构筑。早年,该处为讲古(即说书)的场所,巷因名。破宫为其路段旧称。讲古脚巷因此处的讲古脚而得名。闽南人把用闽南语说书、讲故事称为“讲古”,“讲古”艺人俗称“讲古仙”。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讲古至今已流传了多年,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古运用丰富的闽南方言词汇,讲述古今轶事,生动有趣,颇受欢迎。未拆迁的讲古脚巷(图片来自网络)据清道光《厦门志》记载:“有说评话者,绿荫树下,古佛寺前,称说汉唐以来遗事,众人环听,敛钱为馈。”这里反映的便是当时讲古的场景,讲古脚便是讲古的场所。据了解,旧时的讲古场一般放有一张高脚桌和一张椅子,桌上摆放书本或摺扇、茶壶,讲古仙在上方为大家讲古,听众在下方环其而坐,老厦门人用闽南方言称讲古场为“GONGGAOKA”,音译便是“讲古脚”。厦门的讲古脚大多分布于宫庙与街巷之中,“五宫三巷”(五宫:南寿宫、万寿宫、养元宫、三官宫、福海宫;三巷:打铜巷、水流巷、二王巷)由此而来。最鼎盛时,厦门岛上的讲古场多达50处,遍布大街小巷,讲古脚巷的讲古脚便是其中一处。讲古脚一般会形成多处“茶桌仔”,还常伴有饮食销售摊点,非常热闹。厦门“茶桌仔”文化与“讲古”文化相融相生地发展起来。在众多老厦门人的生活中,听讲古是他们难以割舍的一部分。讲古形式比较简单,只讲不唱,不借助道具以渲染气氛。讲古时并非照本宣科,“讲古仙”往往对讲古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借助通俗易懂的闽南方言俚俗语、歇后语和形声字等语汇来形容、渲染气氛。讲古一般在下午、晚上,每天讲3~4小时,所讲多为《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讲古是老厦门人喜好的娱乐方式,所以大多的讲古脚都是当时的热闹之地,讲古脚巷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曾经的讲古脚巷藏身在同文顶上。据附近的老人说,以前这里一到傍晚的时候,就非常热闹,很多老人在这里围桌泡茶纳凉。只可惜,厦门仅有的与讲古脚有关的地名就这样消失了。7年起,讲古脚巷周边的居民,因该地成为瑞颐酒店(即温德姆酒店)二期项目建设用地,陆续搬离,房屋也相继拆除。同样有此命运的还有崎宫巷、鱼仔路头巷、水流巷、水流横巷和北市仔街。随着周边的住宅的拆除,巷子也随之消失,“讲古脚巷”逐渐地退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再回到讲古脚巷,只看到一片乱糟糟的建筑工地,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建设进度,而旁边曾经的宁静巷子也成了一片废墟,建筑垃圾遍地都是。建筑工地为周边的高楼大厦环绕,如果没有走进这里,根本无法看到这令人心酸的荒凉景象。尽管未来这里应是豪华时尚的区域所在,但是我们再也看不到富有韵味的“讲古”、“茶桌仔”了。讲古脚巷虽已消失,但还是希望它的地名能够永久保留,毕竟它是那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者。如今,讲古已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它的存在还是需要有更多的实物支撑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鄂ICP备20000666号-5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