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之根在宝安,宝安地理中心在福海。 福海因何得名?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植利楼里有答案;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家风的可隐林公祠中有答案;“水流柴”变身基围人,代代移民传唱的“咸水歌”里有答案;桥头醒狮团、和平女子舞龙队里有答案;每天满载学童从幸福花园驶出的“步行巴士”上有答案。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福海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福海文化配套设施,高水平塑造福海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群众文体活动服务质量,让福海人民享有更丰富的文化活动、更有质感的幸福生活。 福海街道的党员干部始终脚踏实地,保护和传承福海历史悠久的良善文化基因,开展“文化春雨”行动,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场次,服务群众15万人次;共享家园“周末音乐会”活动场,累计观众达人次;举办两届“福海海洋诗歌文化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辖区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满足辖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48万居民的福海街道,“载福而生,因海得名”。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福海街道成立4周年。福海街道不断探索“以文惠民、以文聚民、以文育民、以文化民、以文乐民”新路子,在碧波荡漾的伶仃洋畔,为深圳特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出贡献。 弘扬基围文化:团结包容开拓创新 摸家底、准施策。从年到年,福海人以建设“文化强区”为指引,在31.8平方公里辖区范围,完成桥头、和平、新和、塘尾、新田、稔田、大洋7个社区内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有效保存自然村落中的历史人文印记。 因福海的地理位置特殊,江河湖海汇聚于此,这里因而成为深圳基围人重要的聚集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基围人在包容的福海落地,开始渔歌唱晚、躬耕乐道的和谐生活,经过七十沧桑沉淀,基围文化已然成为福海文化之根、文化之魂。移民、渔猎、农耕、改革开放、产业集群、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福海的基围现象成为深圳发展的缩影。 基围是深圳人对沿海滩涂围垦的农田的称谓,基围文化是福海独特的“土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称为“水流柴”的基围人是较早来到深圳的追梦人之一,被称为南海边的拓荒者。这些为深圳建设注入第一股力量的劳动者并不是深圳本地人,他们大多来自广州、东莞、珠海、中山等地,在深圳还只是一个渔村之时,他们就来到这里围垦荒滩、播种希望。 基围人的咸水歌正是这些劳动者的赞歌。它是劳动的号角,照亮了基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伴随着点点渔火,传递出基围人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吟唱,它是基围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福海街道的重视,并组织专家和专业单位整理出版,《福海咸水歌谣集》整理收集咸水歌多首,分劳动、讲古、记事、爱情、谐趣等多种类别,成为福海基围人的口承文化和民间叙事。 按照街道年党工委工作会议的部署,福海街道深入推进“一街道一品牌”特色文化建设,举行“印象基围”摄影展,编排基围文化舞台剧《点亮渔火》,编导摄制的微电影《虾女》荣获首届“宝安新象”文化设计节金奖,组织基围文化主题国学堂系列讲座。未来,福海还将建造基围文化馆,举办基围美食节,打造基围文化风格的舞台剧等形式多样的基围文化推广活动和项目,将基围文化打造成专属福海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镌刻着坚韧不拔、乐观积极、团结包容与开拓创新的精神图腾。 培育打工文化:脚踏实地奋发向上 传承老一代移民基围人开拓、奋斗的文化基因,福海林立的工厂不仅为深圳经济的崛起贡献力量,也为深圳创造着“打工文学”这样优秀的精神文明。 福海街道于年创办了《福海文学》内刊,大力培养本土文学新人、刊发福海文学名家新作,成为大家交流、学习的园地,一经推出即受到社会各界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