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雨水染绿了大地,广袤草原上勇敢、自由的人们,又开始了他们迁徙的旅程!伴着他们的牲畜,向着天际踏向远方。他们是太阳之子,从阿尔泰山到里海海岸、黑海沿线,和更远的巴拉顿湖畔,都印记着他们的足迹。如群天鹅南北迁徙,随牛羊逐水草而居;如猎鹰人,暑往寒来,游走天地之间、草原之上、雪山巨壑。近千年,不停地往返迁徙,游走在天地之间,放牧人生!受哈萨克族人的信仰哲学影响:“生活本身就是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将会发生人一生中最有意思和最让人惊喜的事情。”是“巴塔”成就了英雄的他们,也成就了英雄的游牧民族——哈萨克! 哈萨克民族的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现在的哈萨克族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融合而形成,用“马背上的民族”来形容哈萨克恰如其分。虽然生活在深山,却少现代化设施,几乎与世隔绝,生活状态保持着原始状态,但他们的生活是快乐、幸福、和谐、美满的。 有人说,“哈萨克”的意思是“逃难者”“脱离者”,有人说是“帐篷车”“胜利者”之意,还有人说“哈萨克”意为“战士”或“自由之人”。但在神话般的民间传说里,“哈萨克”的意思是“白色的天鹅”。这个名字象征着哈萨克人群居和迁徙的传统,而哈萨克那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就集中体现在贯穿一年四季的“转场”生活中,有如“候鸟”一般。 用哈萨克族俗语说:“草地是牲畜的母亲,牲畜是草地的子孙”,“草肥则牲畜壮。”作为世界上最喜欢牲畜和善于饲养牲畜的民族,哈萨克人不仅创造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技能,常年在草原上随四季的变化流动放牧,且保持着自然环境与牧群始终良好的存在状态。而游牧,也正是为了尽可能合理地利用草地和牧草的生长周期,放牧不同的牲畜,有序地为牲畜转移草场。如:草甸草原适合于饲养牛马等大畜;典型草原则宜于放养绵羊、山羊等小畜;荒漠草原多放养骆驼等等。 游牧转场一般是从高处往低处走。每年的3月,春天里把羊赶放到山顶上春牧场;到了6月,将畜群赶进入高山夏牧场转到山腰;而到了9月的时候,秋天牧民又将畜群赶到山坡或山下秋牧场,然后留一片草地,打草储存让牲畜冬天吃;快入冬时季,再迁回冬牧场,一般冬天在山脚下守窝子,利用那里冻干了的牧草及补饲少量储备的干草过冬。次年3月底至4月初,再次带着大批牲畜从冬季牧场出发,开始新一年的转场生活。每年转场有2~3次,往返迁徙4~6次。 转场迁徙中骆驼主要承担运输任务,人骑马,以家族为单位依次转移。每一家族的牲畜身上都打着标记,便于识别,家族里的妇女儿童会预先到达目的地,男人们则赶着牲畜牛羊缓慢地转移。迁徙途中是极具观赏性的。大批成群结队的牛羊如潮水般涌动,一家接着一家的牧民骑着骆驼赶着牛羊朝着远方天际前进,场面颇为壮观。 然而,游牧,不仅仅只是简单地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新地方开始新生活,它是人类适应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很多时候并非“逐水草而居”,大半年完全靠雪解决人、畜的饮水,夏天则集体到各个固定的湖、河边生活。不是一种漫无边际、没有目的的流动,而是有着非常清晰的社会边界。这种边界依赖于社会和族群、部落的规范,且非常明确的规范和约束着族群和部落人们的行动。这种流动性体现在游牧族群能够在残酷多变的生态条件、及社会组织不确定的条件保持秩序和整合的一种能力。为了保护干旱区的植被,不论冬夏,最多两周就要搬家,以免过分践踏驻牧地蒙古包和毡房附近的草皮。他们适应了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有着保护植被和水源的习惯法和成文法。也让这种流动的游牧生活方式和草原生态体系形成了和谐的共生关系,并保持了草场的可持续利用。 草原,是游牧文明的摇篮,远方的阿尔泰山苍茫,轻弓快马,疾驰而来呼啸而去,祖祖辈辈生活在阿尔泰山至大兴安岭延绵公里的东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王朝文明来说是贯穿两千年的一部史诗。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相比较农耕民族想要生存下去更为艰难。然而,这种游牧文明即将濒临灭迹的今天,人们对于它的的认识和了解随着社会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而渐渐淡忘。 在众多旁观者眼里这只不过是一种相当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但是,曾几何时,正是这样的民族在欧亚大陆上,依仗广袤的大草原和荒漠为大后方,用其超强的机动性驰骋纵横天下,又无须固守一城一池,又谱写了多少一个辉煌马背上的民族战歌?! 年哈萨克牧民夏季大转场,以福海县齐干吉选乡为首的10多个乡牧业队的牧民们,已经在萨尔布拉克古牧道附近集结完毕。为了配合当地政府举办的“百万阿勒泰大尾羊大转场旅游文化节”活动,转场前礼式等举行完成后即将启程迁徙至夏季牧场!迁徙前哈萨克族的妇女们都很忙碌,忙着准备为期半个月迁徙途中整个家族日常所需饮水和囊饼、奶疙瘩等食物。 从萨尔布拉克牧业队到红山嘴口岸,沿着青河一条溪流曲折蜿蜒,造就了这一条古老的牧道,这一段高山与低谷的落差足有几百米,当转场的牛羊从山顶下来时,俯冲的动力卷起的尘土,狼烟四起,又催动着牛、羊群倾泻而下,山谷中回荡着牛羊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震撼异常。 一条千年牧道难行,哈萨克族人祖祖辈辈走了千年,印记着多少牛羊马蹄,又延绵着多少哈萨克牧民生活的幸福甜蜜、心酸苦楚……是谁站在羁旅的路边,扬起风尘?高举晶莹的酒杯,对着苍天长叹!是谁勒紧烈马的缰绳,捧起青草的芬芳,捲着疲惫孤独的肩膀,传来大地的温暖。巴塔佑护的哈萨克英雄啊,你是太阳之子,为什么还要从天边走向远方...... 保哥,善摄者。以画家的眼去捕捉天地间之大美,以诗人的笔去勾勒岁月的瞬息万变。美篇签约作者,《天下美篇报》封面掌镜摄影师,业余摄影发烧友,中山大学硕士,金融行业从业人士。专注拍摄环境人像,主题故事性摄影创作。近年来多领团旅拍,先后进入罗布泊、可可西里、羌塘、阿尔金山4大无人区进行环境人像创作。作品多次荣获国际摄影大奖,并被国内、国际众多知名摄影网站专题推荐! PhotosbyTonkegSStory|摄影:保哥|撰文:扁担舟|编辑:Ta的故事(Ta的故事原创摄影图文,未经书面许可谢绝第三方以任意形式转载或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