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聂灿通讯员肖更浩 发现城市文化脉络,传承深圳历史记忆。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共同举办的“深圳记忆”第二季文化探访近日正式开启。首站来到宝安松岗“沙浦村”。在沙浦原住民、文史学者蔡保中的带领下,走村串户,围坐大榕树下细数百年传奇。 “深圳记忆”是深圳图书馆着力打造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品牌,自年末正式启动,旨在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通过采访征集、拍摄纪录片、举办展览、建设数据库等形式,加大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力度。 蔡学元进士碑上刻:“嘉庆戊辰科进士钦取咸安宫汉学教习蔡学元立” 据了解,年“深圳记忆”文化项目,以深圳社区村落为对象,将蕴含在村落中历史沿革、名人掌故、非遗民俗进行深度的走访和挖掘。深圳图书馆馆员与文化记者同行,希望通过文献研究、实地探访、人物口述等方式多层面的整理记录,讲述历史的同时,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承载和传承地方文化,让更多深圳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传统。 “讲述一个真实的深圳沙浦” 历经年风雨的“进士第” 古老祠堂前的随机采访 一方面以田野调查,勾勒文献中的古深圳,发现新的惊喜;另一方面倾听记忆,留下原住民的真实记录,聆听原住民们讲述更加鲜活的东西;同时对社区村落中的老建筑、老祠堂、老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寻访,搜集整理文献渊薮、风情风物、名人掌故等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 此次,亦不例外。蔡保中一路走来,带领大家慢慢讲述每条小巷、房屋的故事。从松岗老街曾经人头攒动百货商场、电影院,拐角处的理发店,到村口的老井,曾经的池塘、晒谷场……记忆因讲述而鲜活起来。蔡保中也感慨,“这一条条年少时,我天天奔跑徘徊的小巷,已经有30年没有走过了。” 古色古香的沙浦蔡公祠 没有比蔡保中更合适的向导了。他不仅是生于此、长于此的地道松岗沙浦原住民,亦是宝安区福海街道综合执法队中队长。更重要的是,热衷历史文化研究的他,还出版了《清〈新安县志〉里的深港村落》一书。花费四年时间,蔡保中记录、讲述了宝安本土的历史、渊源以及人文故事。 “我目睹一个农业的‘宝安县’发展成一线都市——‘深圳’,如今,许多的老地名、老村名、老方言、老民俗逐渐消失。作为原住民,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所听所闻所见记录下来,这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有助于人们对此有所了解。”蔡保中希望给有兴趣了解本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思维途径、分析方法。 “以我们村为例,多年前我们建了村,一直叫‘沙浦村’。多年前,村子分支出去一部分人在附近,他们建了围墙围门,分支出去的那个村叫‘沙浦围’。‘沙浦围’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新围’。”从地名开头,蔡保中开始一条条解析各界对深圳、对松岗、对沙浦的误读。 沙浦原住民、文史学者蔡保中在自家旧屋前留影 “深圳要重构历史,不是推翻以前的历史,而是真实地还原历史。为什么要对地名进行研究?一句话:探究历史真相,补充历史遗漏。”蔡保中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与对历史的兴趣,他对康熙、嘉庆年间《新安县志》记载的八百多条深港村落进行了研究与解读,目前已释读其中约95%的村落。 “历经年风雨‘进士碑’激励后人” 跟随蔡保中的脚步,我们来到松岗街道的沙浦二村中心的开阔广场,东莞宝安一带俗称为“地堂”,即北方人称的“晒谷场”。这里,是整个村落的文化精髓之所在,不仅有驰名深港的“蔡公祠”,还有极具人文气息的“进士碑”、“进士第”。 当我们走近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历经年风雨的“进士第”,朴素无华,是深圳罕见的一座现存进士第的古建筑。记录的是蔡珍、蔡学元父子的人生际遇和留给子孙的精神印记。 沙浦村旧街巷 沙浦围的“进士第”,位于沙浦二村第三巷号,清嘉庆十三年()进士蔡学元建。进士第为二进四开间的府第式建筑,门额为红砂岩的牌匾,上雕有浑圆苍劲的“进士第”三个字。进士第房屋进深20米,面宽16.5米,占地平方米,屋第外东、南、西均有围墙,东围墙有大门楼,南面有鱼塘,塘边有几棵百年老榕树,显得历史久远而朴素无华。年被列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蔡保中回忆,自小老人们就告诉自己,沙浦村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文化之乡,“放牛娃会识字,田边老翁会念诗。而百年来,蔡学元是沙浦村取得学位最高、最有地位的人。” 蔡学元登榜进士后,荣归故里,于村南蔡氏祖祠西侧建筑“进士第”。又于“东圃公祠”前左右各树立一对旗杆石。旗杆石,是明、清时期专为族中人取得科举功名而在祠前树立的夹辅旗杆的纪功石,俗称“石夹”,广府人称“旗杆墩”。旗杆石上刻有姓名、科举功名及年代。蔡学元当年设立的旗杆石至今尚保留完好,共有两对四块,其中上刻:“嘉庆戊辰科进士钦取咸安宫汉学教习蔡学元立”。 “保留传统薪火相传” 沙浦村旧景 毫无疑问,村头矗立的这些先人历史功绩一路激励后人发奋图强。蔡保中也是被激励的其中之一。 蔡保中笑称,自己是一个“三无”学者:无学历、无职称、无头衔。而在了解他的读者看来,蔡保中是“三有”民间科研人员,有热情,有兴趣,有责任。为此,蔡保中曾受区图书馆之邀,为大家讲述“清朝新安县地名的考析及意义”,广受好评。 “我最担心是,平日里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会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消失不见。”因此,蔡保中通过实地走访、勘录现场,收集史志等方法,尽可能地为家乡留下真实的往昔。 收集整理、记录思考也是一个重新认知的过程。蔡保中告诉记者,他自小就有一个理想,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深圳,而不是让误解成为真实。 “比如,深圳的前身并不是一个小渔村,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县城。我们小时候,身边就有火车站、汽车站、医院、公园,学校、邮局,交通发达,怎么会仅仅是一个渔村呢?又比如,深圳本土也不只是客家人聚居地,而是广府人、客家人兼有的地方;再比如,深圳不是文化沙漠,深圳自明朝万历元年()析出东莞立新安县以来,设立了县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官府和民间纷纷兴学宫,办书院,从此人文蔚起,中举人、登进士者,不时有之。这些有科举功名的人,对带动当地文化学术、教育及民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等等,不一而足。”蔡保中表示,人到中年,对故乡的点滴会更为珍视。他希望,沙浦村能多保留一些传统,“不仅仅是街道、建筑等实物,优良的文化传统、历史脉息更应在我们这一代得到了解、保护,让子孙后代有精神可依,拥有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图片由陈顼颢拍摄) 审读:谭录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