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老舍,这可能一点儿也不让你意外。 老舍必是许多人都喜欢的,他出身寒苦,天赋异禀,学贯中西,勤奋创作,平实幽默,还走得那么凄惨——那个地理上已经消失的太平湖,我一直搞不清是在海淀还是西城。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是绝对的汉语言文学大师。他笔下有无数的市井小民,祥子、虎妞、月牙儿、二马爷俩儿和温都太太、王掌柜的、常四爷、小丁宝、齐老爷子、大赤包……他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描绘出他们被历史潮流冲刷出来的一张张生动鲜活的面容。 老舍是个高产的作家,短短67年的人生,留下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样的鸿篇巨作、《茶馆》《龙须沟》这样经典的剧本。有数据统计他为这个世界留下的小说、剧本、诗歌、相声、文艺理论多部、余万字,肯定没人全看完过。 大家最熟悉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都有经典的电影、电视剧版本,中学课本里有文章的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都背过的吧? 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上进好青年,经过三起三落,最终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有一篇分析文章,从当时北平的交通运输技术变革,论祥子买车经济上失败的必然性,估计老舍都没从这个角度分析过,他写的是军阀混战时期一个无力的个体的悲剧,越挣扎越沉沦。 我一直特别喜欢《骆驼祥子》里的一句话“力气是省不下的”,每一个努力拼搏的年轻人都是这么拿青春赌明天的吧,以为一双大脚就能跑赢乱世厄运和一切你不想要的东西。 北影厂出品,凌子风导演,张丰毅、斯琴高娃出演的同名电影,是八十年代初极为优秀的作品。年轻漂亮的斯琴高娃安了两颗虎牙扮丑、一口京腔儿,一下子就把形象立了起来。我记得当时还是在全国范围内海选出来的祥子,广告登在《北京晚报》上,张丰毅是不是这么被选出来的不记得了,那时我还小呢,那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大胆、前所未见。 《四世同堂》是一部百万字、跨度八年的史诗级抗战作品,那个虚构出来却又无一处细节不真实的小羊圈胡同里,祁家、钱家、冠家等几十个小人物,合演了北平沦陷时国与家、反抗与顺从、利己利他与害人害己的复杂故事。 从微观视角看战争,透过战争看人性,这不是鲜见的文学视角,老舍只是把战争这样残酷而宏大的主题具体而微、丝丝缕缕地碎片化成了一个个的市井小民,三教九流,男妇老幼,不论是小康之家还是底层贫民、不论洋派还是老派、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他们都被巨大的外力所碾压了,国破家亡、被侮辱、被损害,四世同堂的安稳梦在长卷里一页页地破碎。 这是一个特别能忍耐的民族八年顽强求生的缩影,中国的民众用巨大而真切的痛苦换来缓慢而艰难的觉醒。 八十年代中、电视机刚刚普及,《四世同堂》的电视剧和如今的《人世间》一样、是现象级的,播出时段是毫不夸张的万人空巷。李婉芬出演的大赤包给我的印象最深。主题曲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是当时年逾古稀的老艺术家骆玉笙演唱的,“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慷慨悲壮,高亢激昂,一时间唱遍全国。 同样以小人物反映时代大悲剧的还有《我这一辈子》,那个旧社会的小巡警,识文断字、吃苦耐劳、精明和气,就想凭着良心抹稀泥过个日子,任他一退再退、妥协到了“人家怎样,我便怎样”,可生活依然不放过对他的挫磨,困苦失落一程接一程,他的命运就是“为了生存、等着饿死”。 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张国立、李成儒、何冰等一众名角儿主演的电视剧将书中人物演绎得相当不错,开头是年迈的福海想起他这让人唏嘘的一辈子。可惜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力并不大。 像《月牙儿》这样的小说估计看过的人就更少了,也拍过电影,是宋丹丹演的。“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老舍的文字凄美、意象寒凉,“我早知道我没希望”。 《茶馆》是老舍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每次人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过不止一遍。于是之、蓝天野、英若诚那个豪华阵容还有电影版,真是国宝级,结尾漫天的纸钱任你看过多少遍都情绪难平。 话剧《龙须沟》我也看过现场演出,很早很早以前。它有一个广播剧版、以前很多话剧我都是听的广播版。据说《龙须沟》是人艺演剧学派的奠基之作。 我喜欢《茶馆》里那些充满内涵的台词,上来第一幕就是秦仲义舌战庞太监,全剧几十个人物,好台词比比皆是,密度极高。那些话里有话、引而不发,在话剧舞台上显得格外有感染力,耐人咀嚼。—— “这年头让人高兴的事一件没有,让人笑的事见天儿都是。”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 “我就是意思意思,您还能把那点儿意思变成不好意思啊!” 作为一个非专业不著名的相声演员,我喜欢老舍还因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唯一一个亲自参与了相声“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 解放后,满怀热忱的老舍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语言学大家,与相声演员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一起组成了“相声改进小组”,从内容到形式让相声进入了新时代,奠定了新的艺术地位。 相声后续又历经了电视时代的马季、姜昆,再到互联网时代的郭德纲,当年改造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而老舍的京派小说更是影响了后来的一众人,我以为特别是之于王朔。那些嘎崩脆的北京话儿,特有的幽默里掺上三分损人两分自嘲,小胡同、大杂院混着皇城根儿的范儿,复杂的滋味你得慢慢品。 现在不觉得,回到老舍那个年代,新文学作家们能够摆脱文言、话本的束缚,直接到现代口语中汲取营养,既要去除西语的生涩,又要修正土语方言的粗鄙,文白兼具、雅俗共赏真不是易事。 老舍无疑是最出色的,那些北京话儿,写北京的人儿、北京的事儿,醇厚、独特的京韵,字里行间透着自然与生动。小说、散文、话剧对白,读来无不琅琅上口、活泼传神,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喜欢老舍,还因为他那种特别的含蓄的讽刺笔调,和幽默混合在一起,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到精准传神的细节之中,思想深刻,表述却是十分的诙谐有趣,是硬的核和软的壳。 老舍生存的年代波诡云谲,他的认知与思考想来也是飘摇不定的。我看老舍并没有简单、坚定的文学立场,他只是一个从人、从感情、从人情世故上看世界、看文学的人。他说过,“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文以气为主”。 一个好人,即便不扛着“文以载道”的大旗,他的作品也会具有普世性的情感和力量。老舍的作品为什么这么有感染力,为什么能穿透人心,是因为他写的就是平民百姓、这世间的大多数,不管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场景,那些日常的生活,那些朴素、本初的,对温饱、安定、小确兴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希望中国好、民族强,以几千年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础,将人道主义简化为是非善恶,尽着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热忱地去奔日子,这就是老舍笔下的主人公们,是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他自己。 胡风对老舍的评介,我以为最好——“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舍予是尽了他的责任的,要他卖力的时候他卖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时候他委曲求全……” 每次遇到老舍的作品或关于他的文字,我都会想,这样一个通透的人,这样一个温柔的人,这样一个卖力热切活着的人,怎么就会活不下去了呢?他只是想撸个猫、养几盆菊花的呀。 丹青语堂用心作文,随手化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