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吕福海:一位全能的戏曲艺术家

文/夏云轩,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系《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志愿者

讲座开始前,陈均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吕福海老师,吕福海老师来自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是一位全能的戏曲艺术家,可称“戏包袱“,他本工丑行,如《水浒记》中的张三郎、《十五贯》中的娄阿鼠,特别擅长演出“小角色”,如《牡丹亭》中的郭驼、金国使臣等,能将戏曲中的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同时还有编戏的才能。

吕福海老师正在为同学们讲解昆曲的发展历程

吕福海老师首先讲述了昆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昆曲被称作“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现存很多的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影响下形成的,而在其形成后,又不断地向昆曲学习、吸收昆曲的营养。如果纯粹地从美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剧种能够超越昆曲,其抒情、写意、精致、典雅等特点足以成为东方艺术的审美标杆。

在昆曲之前,南戏有四大声腔,分别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魏良辅等人在昆山腔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昆曲的水磨调。昆曲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明末清初,其时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苏州几乎是全国的昆曲中心,外地人到苏州看昆曲,苏州的昆曲演员输送到全国各地,小小一座城有一百多个昆曲表演团体,若回到明末清初,走在苏州的小巷里,随处都能听到昆曲的咿呀之声。吕福海老师为同学们示范昆曲各行当的台步及扇子功

而到了清代中叶,昆曲开始衰弱,吕老师认为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徽班进京形成了京剧,京剧比昆曲更通俗热闹,吸引了时人的注意力;其二是当时的掌权者慈禧太后不喜欢昆曲,而对京剧有热切的爱好;其三,昆曲自身走的是高雅之路,同时也是一条小众之路。

到了民国时期,苏州的几位有识之士办了昆曲传习所,它是中国昆曲近代的复兴之源。传习所培养了一批学生,被命名为“传”字辈演员,在年的浙江杭州,以“传”字辈演员为主排演了一出戏,名为《十五贯》,引发观戏热潮,这一出戏救活了昆曲这个剧种。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纳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此后,昆曲真正走上了复兴之路。

吕福海老师示范表演《十五贯》中的娄阿鼠

吕福海老师示范表演《十五贯》中的娄阿鼠

昆曲有诸多显著的特点。昆曲中的水磨调关键在“水“字,水不张扬却有张力,昆曲也一样,在委婉含蓄中展现出艺术的张力。昆曲最大的特点在于“雅”,其文学性、音乐性、表演性都体现出“雅”的特点,集中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且在六百多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其审美的一致性。昆曲逢唱必舞,身段动作与唱腔有机融合;水袖运用独特,与中国画中的“留白”理念契合,是我国传统线条美学的体现,也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

此后,吕福海老师介绍了昆曲艺术的规范性。昆曲的规范和讲究到了极致,因而不可能产生流派之分。首先,昆曲艺术的核心是曲牌体,昆曲的唱词和表演按照曲牌来组织,其音乐是固定规范的;其次,昆曲的念白严格使用中州韵,只有丑角才被允许在舞台上使用苏州方言;再次,“唱念做打”中的“做”分为“手眼身法步”几个部分,“眼随手动”“欲进先退”“举鞭骑马、抓鞭牵马”……等详细的法则规定了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程式;最后,昆曲的行当分类非常细,如“生”角分为冠生、巾生、翎子生、穷生、娃娃生等,每一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表演风格。

滑动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鄂ICP备20000666号-5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