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4.html 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十九世纪著名浪漫主义文学家。生于军官家庭。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其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了人民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教会和专制。 创作背景 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制造借口,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洗劫和焚烧。洗劫、焚烧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于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圆明园介绍 北京海淀区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长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课文详细批注 问题解析 1、文章主体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写了什么? 答: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如何理解这种立场? 答: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答:正直、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站在了全人类的角度上,体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洁、公正的品格。 4、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 5、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答: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6、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有何作用? 答: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7、作者在文中怎样回答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首先摆出巴特勒的谬论,然后凭借想象,描绘了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再痛斥英法两个强盗对圆明园进行劫掠与毁灭以及法兰西将抢劫的赃物拿来展出的恬不知耻的行为,最后希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归还从圆明园掠夺的财物。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和对人类文明被毁灭的痛惜之情。 课文主旨 这封书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饱含深厚人道主义的精神,热情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和艺术价值,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焚毁文明的罪行,表现出作者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初中语文该怎么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