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佳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9.html 随手下笔,点石成金 Writecasually,turnstoneintogold ESSAYS 随笔 在我的待办清单里,有一个叫“爱、希望、路”的清单,是去年10月份的一个摄影想法,想给自己,家人朋友以及帮助过自己的人们拍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照片,其中的一个小主题是,回到在北京曾经住过的地方,拍一些照片,送给自己,激励自己前行。 前几天听了一首歌曲《TravellingAntsWhoGotEatenbyMoskus》,是一首后摇歌曲,很感动。歌名翻译过来是:“被莫斯库斯吃掉的旅行蚂蚁”,心中泛起涟漪,这旅行蚂蚁,说的不正是我吗,关于“莫斯库斯”的解释,查阅了一些资料,再联系乐队LowFrequencyinStereo的国籍——挪威,猜测大概率是麝(shè)牛的意思了。 但对我而言,这个“莫斯库斯”却有另一种含义——时间,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被时间吃掉的旅行蚂蚁》。但不管叫什么,都指向我今天想要分享的个人故事,一只蚂蚁的旅行故事。 封面 ShardarTarikulIslam(Unsplash)本文作者 尼诺圆明园东路的日子 和圆明园东路的故事,还要从人生第一辆山地车说起。大概是在年中,那个时候还不住在这里,特想买一辆山地车,从58同城上联系到一家卖二手山地车的店铺,我跟着导航,坐着地铁和公交,一路找到店铺,花了元,买了人生第一辆山地车,然后兴致勃勃地骑了回去,几个月后发现,这个店铺所在的地点,恰好是后来搬过去的圆明园东路。 很多事情,的确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买完山地车后,大概过了3个月,和朋友聊天说自己想搬家,对现在的住所不太满意。朋友说,你可以搬我们那里呀。我跟着朋友到了他们住处——圆明园东路,准确地说是在马路边上的公寓,感觉还不错,就这么确定了搬家的地点。 等到真正搬到这个地方之后,有一次去对面吃饭,走进了蓝羊小院,路过那家店铺,猛然发现,这个地方原来就是我当初买山地车的地方。 真是,缘,妙不可言~ 为了致敬这种和山地车的缘分,我这次重回之路的第一站的交通工具,必然也是要选择山地车的。 于是,我骑着山地车,拿着运动相机,以13.73km/h的速度,不快也不慢,足以边听歌边欣赏旅途的风景,骑行了足足一个半小时。并按照原先的计划,先到达了之前公司所在的地点——知春路,我抵挡不住前同事想要请客的热情,和他在一家以春饼为特色的哈尔滨餐馆约了午饭。然后准备沿着当时下班的路线,骑回圆明园东路。 知春路到圆明园东路的距离,不远不近,5.7公里,10余个红绿灯,骑得快的话,20分钟足矣,稍慢一点,25分钟。回想起当初下班时的骑行画面,别提多开心了,听着耳机,在车辆中自由自在地穿梭,最开心的记忆就是堵车的时候,汽车堵得死死的,动弹不得,而我却能在不同的道路上自由切换。这种心情,像极了小学时候放学回家的那种心情。 沿着这条路线,我从知春路辅路出发,经过中关村南四街,路过以前常去的大拇指餐厅,他家的打卤面是一绝,卤确实不要钱,而且很好吃,但加多了也确实很咸。 随后汇入中关村东路,骑行大概十分钟,就到达了成府路,此时我有两个选择,向左是曾经回家的道路,向右再骑行大约5分钟,经过五道口地铁站,就达到了那段时间(大概是年左右),北京利物浦球迷协会(BKA)的聚集地——中国地质大学体育场,犹记得,在当年度组织的“第一届自娱自乐杯”中,我作为“约不约队”的主力左后卫,奋力拼杀,最终如愿和队友一同捧得了第一届的冠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成了左后卫,想当初我可是踢前锋的啊,可能就是单纯地因为菜吧) 约不约队成员合影 随后我又参加了好几届,只不过身份越来越趋向饮水机管理员,我不解,难道我一心扑到摄影上,就不配上场踢球吗?直到有一天,比赛日,我打开一瓶新的矿泉水喝了一大口,扔到一边,等到中场的时候,我看见我方一名球员拿起这瓶水,喝了一口,等到下半场开始后不久,我发现这名球员进了一脚非常漂亮的世界波,我悟了,有能力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发光。虽然我在场下,但我知道他们都带着我的力量继续前行。靠着这种力量,我又拿两个自娱自乐杯冠军。 随后我选择了淡泊名利,深藏功与名,决心远离这个纷杂,且荣誉加身的球场,专职摄影,时不时捕捉一些令人动容的场景。 不好意思放错了。 作为三届冠军得住,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发出呐喊:BKA牛逼! 往事随风,我还是选择了顶着逆风向左转弯,骑行到了成府路辅路。 我继续前行,发现了一个建筑标志。也就是图片右上角并不太明显的TusPark标志,它代表着启迪科技大厦,在大厦C座B1层,有一个健身房,曾几何时,我在女教练的“迷惑”下,办理了人生第一张健身卡。三个月后,女教练走了,我也没有续费,别误会,我只是因为穷。 继续沿着成府路辅路往前骑行,路过一个三岔路口,突然驻足,百感交集。 这里印象极为深刻,因为在这里,我遭遇了迄今为止,骑车的唯一一次“惊喜”,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我春风满面,踌躇满志,骑车上班,和另一位骑车的女子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相遇了。 一定是特别的缘分,使我们“交织”在了一起,没错,我们相撞了。 我:“你没事吧?” 她:“没事。” 然后我们就互相离开了,没有愤怒,没有辱骂,我甚至都没看清她的脸,就这样匆匆离去了,然后我的膝盖就流泪了。 继续往前骑行,然后向右前方拐弯,进入清华南路,前行,左转,右转,再右转,进入中关村北大街辅路,圆明园东路不远了。 看到不远处有一位男子在跑步,突然想起来在夏天的早上,我在清华大学西门对面的万泉河附近跑步的场景,想去看看,结果发现正在施工,临时封闭了。 失望而归,接下来,我经过清华大学西门,继续沿着中关村北大街辅路,直奔目的地——圆明园东路。 可没成想,等待我的还有更大的失望,因为圆明园东路两侧的建筑已经拆迁了,过往的人烟气息,彻底消逝了。 在圆明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第一是绿能电动车上方的二层,那是我生活了近两年的地方,在这两年中,也不停地发生变化,从最开始的两张高低床,四个人,到后来的三人成行,“老黄”独享一张高低床,再到后来,老黄离开北京,只剩下付先生和我,变成了一张高低床,两个人。不过好处是,空间大了,我得以添一些家具。 其次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就是蓝羊小院里的前流书店了,店长温文尔雅,饱腹诗书的样子,很像一个诗人,我时不时去那里买几本书,一些二次元明信片,送给付先生。 前流书店内景 书店里有一位很可爱的阿姨,是书店老板的妈妈,南方人,有一些口音。那段时间,前流书店除了卖书,还有代收快递的业务,一个包裹一块钱,由于我买的快递比较多。阿姨都认识我了,一见我来就说,“杨zèn龙来啦!都是你的快递。”我和阿姨熟悉了之后,也会聊一些日常话题。 确实挺怀念这段时光的,在离开一年后,我又带着相机回去了,给阿姨拍了一张照片,还和阿姨合了影,算是没有遗憾了吧。 在前流书店和阿姨的合影 带着这些记忆,我走上了天桥,环顾四周,鼻子一酸,掏出一卷卫生纸:“天气真冷,都流鼻涕了”。 我把卫生纸塞进背包里,又把擦了鼻涕的纸巾,装进口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随后一股唏嘘之情涌上心头,往日熙熙攘攘,隔岸相望的水墨社区和水磨社区早已不复存在,它们化为平地,被绿色的围栏包裹着,显得死气沉沉,冷冷清清,记忆中的前流书店,永远成为了记忆。 但是只有唏嘘吗,在这里,我拥有了人生第一台相机,按下了第一声快门,清脆悦耳。也是在这个天桥上,差不多的机位,在一个明媚的清晨,我看见鸟儿伫立在屋顶,于是赶紧按下快门,拍了这样一张照片。 提到圆明园东路,就不得不提圆明园了。这座饱经沧桑的皇家园林,虽遭遇浩劫,几经摧残,但依然富有艺术气质。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赞誉它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对于我而言,这里是艺术启蒙,这里让我喜欢上了一个新的摄影题材。 于是,为了找寻当年的感觉,下了天桥,我把车子停在圆明园东南门口,花了10元钱,买了成人门票,从二宫门进去,然后翻过山丘,走过凉亭,路过十二生肖兽首展,再绕过拾光买卖街,最后途径小路,终于到达了我的摄影启蒙地——福海。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年6月,我在福海,第一次欣赏并记录下了日落美景,在那一时刻,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断发出"夕阳无限好"的感慨。 在这之后,我便极其渴望拍摄日出的场景。于是在当年在临沂老家的一个假期中,我凌晨三点独自骑着电动车,想去爬家乡的山峰,并打算在上面记录下日出的场景。但出了一些差错,到山脚下时已是凌晨四点,景区的大门竟然紧闭。我想翻过栅栏,偷偷溜进去,但却被保安地一声呵斥给赶走了。 我不甘心,最终在半山腰上第一次观赏并记录了日出,我清晰的记得,太阳逐渐升起的时候,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流下了几滴热泪。 热泪盈眶随着日出的结束而趋于平静,我骑车回家,刚骑10分钟,电动车就没电了,我不得已推着电动车下山,推了大概一个小时,才达到可以充电的地方。 从此之后,我便对日出日落有着特殊的情感,对我而言,黎明破晓,日落黄昏的照片,完全可以从风光摄影中独立出来,作为希望摄影。时至今日,那种满怀希望和热泪盈眶的感觉,仍然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从圆明园东南门出来,我向右转弯,来到了圆明园东路的最后一站,也是我独处了两年的秘密空间。 当时特别想在附近找适合长期跑步的地方,找了一圈最后发现了这个以往不曾注意的小公园。 每当工作压力大,想要发泄的时候,就在睡觉前,来到这个秘密空间,打开手机外放音乐,跑个五公里,这一跑,就是两年。 我走在公园里,总是能回想起当初内心的挣扎与不解,为了自我求赎和寻求人生的答案,我必须不断往前跑。想到这,我情不自禁地奔跑了起来...... 我想,这次重回圆明园东路,不只有唏嘘的感情,还有爱与希望。如果有什么能表达,彼刻心情的话,我想只有这一首歌了吧。 请大家欣赏:立体声中的低频-被莫斯库斯吃掉的旅行蚂蚁。 再会。 LowFrequencyinStereo-TravellingAntsWhoGotEatenbyMoskus.mp:04来自尼诺和尼可(随笔文章在《尼诺和尼可》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