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8/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满眼绿草红花,浅水中荷叶长得正旺;水中鱼儿畅游,河面蜻蜓点水;两岸树木洒下绿荫,清风送来阵阵凉意……秋日午后,漫步在茅洲河(宝安段)的燕罗湿地公园中,蓝天碧水令人流连忘返。

“真是没有想到!以前河水又黑又臭,大家只能掩鼻而过。经过这几年的治理,河流水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湿地公园的建成完工,这里已经成为了我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在燕罗湿地公园观景平台上,来此游玩的市民说起茅洲河的变化,不禁连连感叹。

从黏稠乌黑、臭气熏天到水清岸绿、花草茂盛,茅洲河(宝安段)的蜕变,是宝安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的缩影。从“全省污染最严重河流”到水清岸绿游人如织,如今的茅洲河已经成为深圳水环境显著改善的典型代表。

年是深圳水污染治理决战年。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宝安如何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助力“美丽湾区”建设?面对“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的建设目标,宝安如何满足群众亲山亲水的高品质生态环境要求?

时至今日,一幅崭新的生态长卷正在宝安缓缓铺开,曾经黑臭的河水已旧貌换新颜。截至目前,宝安61条(共62个)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黑臭,其中10条稳定达到地表V类水,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现实。

●撰文:胡百卉江李婷

采取大型央企一体化合作

实施水污染治理“一个模式”

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宝安在经历数十年沧海桑田的发展背后,也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与超负荷运转的城市水利设施、薄弱的环境保护意识相伴而行,使得水污染问题成为宝安积重难返的沉疴痼疾。

数据显示,宝安辖区内有大小河流66条,原有黑臭水体61条,占全市的38%;小微水体个,其中黑臭个,占全市的22%。近年来,宝安区按照“正本清源、织网成片、理水梳岸、生态修复”的治水思路,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

在宝安区治水提质工作中,茅洲河流域治理是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茅洲河流域内工业化和城镇化显著加快,工业企业遍地开花,辖区内人口快速膨胀,带来污废水排放的持续上升。此外,河道底泥污染严重,河流自净能力丧失,形成恶性循环,水体普遍发黑发臭。

地势低洼、感潮河段长、污水管网缺口严重、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一系列因素导致茅洲河流域治理难度极大。“近年来,宝安持续加大水环境的整治力度,不断创新治理思路和手段,推动宝安治水工作提质增效。”宝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年开始,宝安区按照“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高强度持续投入”工作思路,率先采取“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建设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水污染治理的宝安经验。

据悉,今年宝安将实施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工程,深化“大型央企+地方政府”的EPC治水模式,实施“厂网源河”一体化治水策略。同时,宝安将新建机场南、中途等2座污水处理应急站,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15万吨/日;改造老旧管网公里,清疏老旧管网.9公里,打通“断头管”、盘活“僵尸管”,污水收集率提高到95%以上;全面整治垃圾屋、农贸市场、汽配洗车店、餐饮街等重点污染面源,完成重点生态修复项目40个,新建福永屋山湿地、石岩宝石湿地。“同时,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确保年底包括66条河流、条排水渠涵、座小湖塘库在内的全区所有水体实现不黑不臭。”

着力落实“三个全面”

走出水清岸绿的宝安路径

在新圳河大宝路的补水点,一股股经处理后的“中水”从水管内喷涌而出,流入新圳河,用作“生态补水”。“河水越来越清了,也没有臭味了。”看着新圳河发生的变化,附近的居民不禁发出感慨。

“生态补水可以确保河道枯水期有水,营造水景观,维持河道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稀释渗漏的污水,改善河道水质,为市民提供亲水的休闲空间。”宝安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宝安区生态补水工作一直坚持三个原则,即“全区域、全流域、全资源”,以确保生态补水工作全区一盘棋、所有河流都要补水、所有资源都要统筹起来。同时,生态补水按照“涨关退开”原则进行补水调度。

据了解,宝安区大部分河流流域面小、无源头活水,属于雨源性河流,污水被截留后,旱季时大部分河流基本为干枯状况,西部的感潮河流还受一天二次潮涨潮落的影响,海水倒灌入河。因此,在对河道进行完全截污后,进行河道生态补水不可或缺。

目前,宝安区已实现生态补水全面覆盖,已建成补水管公里、补水泵站7座,全区66条河流中除3条全暗涵、3条清洁基流外,其余60条河流实现了常态补水,日均补水总量达万吨。

新圳河的“补水”工程是宝安落实“三个全面”的举措之一。其中,“三个全面”包括全面截污、雨污分流;全面清淤、修复生态;全面补水、活水保质。

数据显示,年至今,宝安区新建雨污分流埋地管公里,全区雨污分流埋地管总长度达公里,新建建筑立管公里,初步形成雨污分流两套系统。全区66条河流,已有60条完成综合整治,整治入河排污口个、完成清淤约万立方米、完成防洪整治公里,基本完成河道综合整治。年以来,新建污水处理厂(站)8座(市建2座、区建6座),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5万吨/日,增加了%。

接下来,宝安区将着力确保全面完成消除黑臭水体任务,加快推进年全面消除黑臭工程进度,实现“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的目标;建立健全排水管理长效机制,落实每条河流常态管养机制,建立“巡查—管养—审批—监管—执法”全链条排水管理机制;加快碧道建设及生态治理,年底前基本完成茅洲河碧道试点段项目建设。

打出“治水八策”组合拳

探索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宝安方法

在宝安大空港片区,曾经污黑发臭的孖庙涌已脱胎换骨。沿河两岸修葺一新,平整的河堤栏杆、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无不体现着孖庙涌日益美好的环境。

据悉,孖庙涌是福永河下游的一条支流,曾经的它是一条重度黑臭河流,污水主要来源为沿线居民区生活污水及工业区污废水,该河水质各项指标均严重超标。为解决孖庙涌的黑臭问题,宝安区严格按照“探测、开孔、清淤、敷管、截污”五步法,对孖庙涌进行了沿河截污和清淤,集中开展清理非法排污口、水面漂浮物、底泥污染物、河湖障碍物、涉河湖违法违建等“五清”专项行动;同时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加强水体生态修复;此外,针对福海地处西海堤地势低洼、洪涝灾害严重的情况,宝安区还组织建设了孖庙涌排涝泵站工程,以解决新和旧村的排涝问题。如今的孖庙涌,鲜花俏丽绽放、树木秀丽多姿,河畅水清、绿草葱茏,居民以水怡情,孖庙涌怡人舒适的美好景象已经呈现。

孖庙涌的变化得益于宝安区河流治理在综合整治过程中和完成后,同步开展景观提升建设工作,逐步增强河流的亲水性、观赏性和城市休闲功能,以实现宝安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宝安因地制宜提出“治水八策”,从八个方面入手,涵盖源头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全流程。一是建管纳污。以流域为单元,以河为中心,强化源头控制,加快排污口整治、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将每家每户的污水全部截入污水管网,确保污水不入河。二是正本清源。以“每栋楼实现雨污分流”为目标,强化源头控制,实现源头排水彻底分流。三是初雨弃流。强调初雨径流的收集处理,有效削减面源污染对河流水体污染。四是多源补水。利用水质净化厂再生水对河流进行补水,实现活水保质目标。五是生态修复。在全面截污基础上,通过采取清淤疏浚、生态护岸、人工湿地等生态措施,进一步提升河流水质。六是排水管理。全面开展小区排水纳管审核并核发排水许可证,建立长效管理台账机制及定期复查机制;“以证促治”,确保生活污水预处理达标。七是监管执法。规范强化固定污染源监管,坚持实施“全面监管、巡办分离、智慧管控”。八是宣传引导,形成社会共治、全民参与的治水新格局。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鄂ICP备20000666号-5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