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2/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上图是潮汕朋友航拍的拜老爷照片

潮汕人过春节的隆重可想而知

小编给大家聊一聊“出花园”

指孩子到了15虚岁举行的一种成人礼

潮汕人俗称“出花园”

男女少年去花园时

沐浴后多穿红皮屐

传说明嘉靖状元林大钦少时家境贫寒

初入学时无钱买鞋,只穿红皮屐

后来林大钦中了状元

潮人因此认为穿红皮屐能带来好运

所以在除夕夜人人都要穿上红木屐

今天分享一首红屐桃的童谣

听听潮汕知名电台主持人怎么说

她的音频如下

红屐桃、红屐桃,红屐穿起觅惕跎

奴仔行磨砌宫灶,砌起宫灶趣味多

红屐桃、红屐桃,你做公来我做婆

阿婆绣花公种作,有食有穿乐呵呵

红屐桃、红屐桃,奴仔都说大人好

欲做大人出花园,拜天拜地拜父母

出花园由来

穿上红屐“出花园”

潮汕保留着一种近似古代冠礼的礼仪——少男少女十五岁“出花园”。“出花园”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称为“七巧节”、“牛郎织女相会日”。而家乡百姓称此日为“婆生”(“阿婆”生日),并进行祭拜。

未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阿婆的“花园”里的。孩子长到了十五岁,就得举行“出花园”仪式。从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又懵懂无知的童年,真正踏上人生之旅。十五岁“出花园”是家乡孩子进入成年的标志。

何时起穿用木屐已无从查考。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采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棵树被烧而死。晋文公痛惜至极,就用那棵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底鞋,每天穿着对之叹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永念不忘。相传此为穿木屐之缘起。由于木屐能适应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因而很快流传到南方各地。唐·刘恂《岭表录异》便有这样的记载:“今广州宾从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油画木屐也”。说明木屐在粤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清乾隆年间有个外方人士写过一首描写粤东妇女上元踏青诗:

一入新年便踏青,青效十里扑香尘。

怪他风俗由来异,裙屐翩翩似晋人。

穿裙着屐去踏青,有如现今穿高跟鞋去爬山,难怪这位外方人士觉得有点“怪异”,但该风俗已由来久矣,已适应、习惯了。

所穿的木屐,主要是用木质较轻又不易爆裂的苦楝木制成,前部钉有一片屐皮,结构简单。据我老奶奶(年去世,享年93岁)介绍,古时木屐不分左右脚,称为“正脚屐”,用棕绳编织屐耳,这种屐又高又宽,比较笨重。也有适应缠足女人穿的小脚屐。解放前后,用红、黑等色的橡胶片作屐皮,称“橡皮屐”;也有用帆布作屐皮的,称“帆皮屐”。那时,湖东人多是“赤脚大仙”,白天外出作业光着脚板,晚上在家洗净脚后才穿木屐。湖东墟内及农村都有制作木屐的师傅,市场木屐摊档比比皆是,钉屐行业兴旺。同时,木屐已分左右脚,式样有椭圆形、前宽后窄专供男人穿的“龙船屐”,有供白天出门或劳动穿的“矮脚屐”等,平跟的、高跟的,任君选择,各取所需。

木屐毕竟是由木材粗制而成,不耐磨,穿一些日子就成了“燕尾屐”,后跟薄裂。这时,人们扯掉屐皮,把破屐当柴烧。当然,这不能让老太婆们知道,家乡的老太太是不能容忍烧屐行为的,她们认为烧屐不吉利。在那个燃料不足的年代,我的红皮木屐最终也付之一炬,留下一串“的的得得”、如敲鼓沿的乐符陪我回眸“出花园”。

神灵本无稽,历久成俗例而已。但家乡父老对“阿婆”敬重有加,世代相传。此日,大凡有婴儿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神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或有婴儿犯夜惊啼哭,母亲便先拜“阿婆”,据说常有三炷清香上炉而婴儿心定安睡之效。“阿婆”一直奉祀到孩子十五岁“出花园”后,就不再拜了。婆神成为本地唯一一个有“任期”的神灵。

昔日“出花园”拜阿婆有一套俗例。孩子“出花园”,要先沐浴,洗净身上的孩子气;穿上外婆赠送的新衣服,并预先准备好一双红皮木屐,好让孩子跨出花园,一帆风顺。拜阿婆时,先在眠床中央放一只浅沿的大竹葫(簸箕),把床脚的婆炉请到床上,置于葫内边沿,前面摆上三碗红丸(染红的糯米丸)、三个发粿、十二瓯菜肴(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丰衣足食,其中必有一个全猪肚),葫边放一双红皮木屐及锭银纸扎。“出花园”的少年在其母亲或女性长辈陪同下,点上三炷香,下跪拜阿婆,答谢阿婆看护庇佑之恩。随后,少年上眠床,坐进葫中(因葫小,实际多坐葫边),与“阿婆”同席而食,称“与阿婆分饭”。母亲等则立于眠床边,颇有为“阿婆”饯行之意。然与香炉同席坐食,谁家孩子乐意?这时,父母会告知孩子:十二瓯菜中,每瓯尝一口即可。饭毕,少年跨出竹葫,穿上红皮木屐下床,健步走出去。这时,母亲或女性长辈随作“四句”:“出了花园外,会高又会大(当地百姓认为“高大”的人健康);出了花园门,前程一帆顺。”赠寄美好的祝福和期望。随后烧完纸钱,即算礼毕。

拜完阿婆,婆神从此御任。收拾完毕,合家团圆就餐,有的还宴请亲朋好友。是日,“出花园”的少年要以大人相待,破例让其坐到席上的大位,象征孩子已成为家中的栋梁。菜肴中,红鸡蛋和炖猪肚是“出花园”少年必食之菜。红鸡蛋名为“聪明蛋”,吃二个,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此能够更聪明,读书、做事件件得分;食猪肚俗叫“换肚”,即从此换上成人肠肚,与童年告别。

其时,当地孩子“出花园”还有一个礼俗,即当天要到邻里和亲戚分送一瓯红丸和一瓯蛋粉丝(粉丝汤上放二块煎熟的鸡蛋饼,粉丝被认为是长寿象征物),而四邻、亲戚则赠送8粒生鸡蛋,祝贺孩子长大成人,祝愿日后财源滚滚。

俗随时变。随着塑料工业的兴起,各种新型拖鞋、皮鞋脱颖而出,进入每个家庭;屐铺成为鞋铺或改做其他生意,一些专司制屐的师傅也改了行。而今,历数千百年来穿用的木屐,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看到,本地人“出花园”要穿红木屐的习俗也已成历史。但十五岁的少男少年“出花园”这一古老习俗,却扎根于湖东大地,并由百姓人家传承演绎,十五岁的少年仍要“换肚”,“聪明蛋”依旧清香可口,二个照吃。“阿婆”在此家御任,则到彼家就职,不愁“下岗失业”。

资料来源:斌说潮汕

坐标:广东潮汕

音频作者:斌姨

《红屐桃》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

词曲作者、编舞均由潮州人完成

作品紧紧抓住红屐桃这一乡土题材

在榕树下、水池边、在老宅深巷

在田野上、鹅群中演译稚气童真

作品大胆引进西方踢踏舞的元素

音乐则以木琴和木屐主奏

画面运用抽帧、反复的组接手段

再综合强化律动

让稚气童真产生难以阻拦的张力

营造一个山欢水笑、草木皆舞的气氛

音频作者:黄斌,汕头电台潮汕话节目主持人,首届汕头广播电视台“十佳”主持人。曾主持的节目包括温馨的《浪漫周末》、知性的《黄斌的天空》,还有持续17年风头正劲的《快乐》……出版过的音像作品有《劲爆潮语》《潮汕童谣唱不停》《潮语幽默广播小品》《听黄斌?听潮汕》等专辑。

童谣自古流传,历史悠久

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父辈们那一代广为传唱

但到了21世纪之后

童谣传唱几乎没有

也越来越少人知道了

为了寻找昔日的童谣

挖掘方言这种非遗文化

我们启动《中国童谣福海出发》

全国童谣征集令

邀请上万人参与

重温当年的童年故事

亲,来吧

让我们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童谣投稿要求如下:

用家乡话录制一段童谣音频

配上文字注解、流传时间

如果录制视频文件更加好

为了答谢你支持童谣

音频投稿一首50元稿费

视频投稿一首80元稿费

还可以附上你的个人宣传

请发邮件至:

qq.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鄂ICP备20000666号-5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