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个月里 “落街做核酸”成了东莞人的常态 面对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 东莞人选择了众志成城、主动应战 中间有哪些细节? 今天网友“三江边的小学僧” 给大家来了一个“复盘” 笔者“三江边的小学僧”是一名业余宣传工作者。因此,本轮疫情发生后,也要按照公司的要求,参与防疫宣传报道工作。看到了东莞在抗疫中与其它城市的一些表现,他有感而发,写下长文。 01. “留中不发” 2月25日,东莞爆发本土疫情,持续升温到3月中旬。 实际上在此之前,东莞已有境外输入病例,我们已经进入“战时”状态,启动抗疫宣传工作。 这期间,我们收集了如下新闻稿件。 但在编辑手里都被列为“留中不发”(指在东莞疫情大环境下,这类信息不必投入过多精力去宣传推送),基层宣传一下就足够了。因为大家更关心能否清零、摘星、清明能否外出拜山(南方称扫墓为拜山)、“五一”假期是否受影响等。 一、2月25日凌晨,东莞市大朗镇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天上午9点启动全员核酸检测,一天之内检测80多万居民,平均每小时5万多人,把疫情外溢风险降到最低。 发生本土疫情了是吧,那尽快全员核酸就是了。 二、2月25日至3月11日,大朗镇连续开展了10轮大规模核酸检测,每一天半一轮,按照“应检尽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要求,总检测量达多万人,一轮一轮反复筛查,降低了检测误差,最大限度把社会面筛干净。 我们编辑当时甚至是不太想处理这条新闻稿件。 我的一个同事在办公室喝着咖啡说:“大朗一个南方小镇,在全国没什么知名度,这个热度蹭不起来。” 但还是。核酸一次测不准怎么办?那多测几次就是了。 再来。 三、3月24日,一场春雨与东莞市莞城街道区域核酸检测“不期而遇”,数万市民顶风冒雨参加核酸检测,但整个过程有序得就像演练过一样,警察迅速搭起帐篷,医护人员迅速整理好设备,志愿者迅速找来一大批雨伞和雨衣,免费供市民使用,然后迅速各就各位,检测的检测,筛查的筛查,流调的流调,维持秩序的维持秩序,嘘寒问暖的嘘寒问暖,有力有序,不慌不乱。 做核酸时下雨怎么办?找志愿者借一把伞就行了。反正街道肯定会准备。 四、还有许多更小一些的。 粤核酸小程序开发了“葵花码”功能,东莞市民不管做多少次核酸检测,只要出示“葵花码”,几秒钟就可以录入信息。 东莞市委网信办联合东莞移动开发了核酸采集点人流量分布查询页面,东莞的街坊随时查询哪里人流少,哪里人流多,避免人挤人、排长龙。 松山湖篮球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一位一瘸一拐的男孩来做核酸,将他背到检测点。看到拄着拐杖的市民,园区辅警上前搀扶市民进入绿色通道优先检测。 3月初的夜晚还有些寒风凛冽,东莞市网络文化协会发动成员企业,开展了一次“偷偷丢暖宝宝行动”,为20多个检测点的医护人员送上暖宝宝。 不仅在东莞,在任何一个城市,这些都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只要动手去做一下就是了。 02. “短裤+拖鞋” 在东莞,“短裤+拖鞋”是核酸检测的标配。打工人穿工装,学生穿校服做核酸也丝毫没有违和感。 因为,东莞人做核酸不为别的,只是为了: 拿一个“冰墩墩” 在“一墩难求”的日子里,东莞市大岭山镇阿sir悄咪咪“拿下”一些“冰墩墩”纪念产品(划重点),返莞后在大岭山镇进行核酸检测人员,均可现场抽取冰墩墩周边! 和妈妈合一个影 东莞市六院结核病科护士长李萍在东莞可园中学核酸检测点意外的看到自己的女儿,女儿接受完妈妈亲手检测后,开心地和妈妈合了个影。 完成一项课堂作业 东莞市高埗镇小超人幼儿园向孩子们发出了“做完核酸,我们可以为他们(医护人员)做什么?”的疑问后,小朋友分组自发创作,合力完成一幅幅“天使”手工作品。莞城实验小学学生丘径舟做完核酸后,写了一首《七律·咏医护人员》送给医护人员,顺便完成了语文课作业。 喝一碗糖水 高埗镇冼沙村爱心商户徐柳青慢火煨炖了3个小时清热解暑的糖水,包括海带绿豆、土茯苓茅根水、海底椰无花果糖水,招呼门前核酸检测点的市民免费饮用。黄江镇福海大道的潮汕兄弟大排档砂锅粥门前摆满了打包好的炒面、汤粉、瘦肉粥,免费提供给参加核酸检测的街坊邻居食用。 甚至是秀一场恩爱 在东莞一个核酸检测现场,一个老爷爷牵着老奶奶的手一起做核酸的甜美场面让大家伙心里暖暖的。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害怕: 害怕回家被奶奶骂。近日,大朗镇老奶奶“宣传员”用本地话唱“RAP”的防疫宣传视频《老大有嘢讲》火爆“出圈”。多为来自大朗的老奶奶、阿姨送上大朗话“RAP串烧”。 害怕被无人机“扫楼”。厚街镇宝屯社区志愿服务队无人机上高楼“喊话”:“呼吁市民参加核酸检测”。 以上内容,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从微博、豆瓣、小红书这类主流媒体平台上刷到? 没刷到也没关系,因为官媒都只是简单报到一下就过去了,毕竟这类内容在全国抗疫大环境之下,信息增量实在太小。对这些内容,我们压根没有什么好推的,更用不着使劲宣传。 因为懒得,也没必要。 03. 1天检测超万人 回头看看东莞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成果,大朗镇2月25日至3月19日开展了17轮大规模核酸检测,总检测人次在万左右。周边镇街也部署了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总检测人次估计也在千万左右。在去年两轮本土疫情中,东莞都做到了1天检测超万人的速度。 1天之内完成超千万人口的大规模核酸检测难不难? 当然难! 难在城市需要拥有强大的“根” 什么是“城市之根”? “根”是城市从“土壤”汲取养分的通道,是保障城市安全的基石,是传承城市文明的轴承。 “根”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的根”是强大的基层工作力量;“无形的根”是市民对城市的爱护、信任和支持。 本轮疫情中,有的城市病例确诊过多,封城时间过长,各种矛盾问题频发。因为能不能有效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迅速控制疫情,很多时候是“根”说了算。 具体怎么说。 一个标准的核酸检测点,除采样医护人员以外,还需要负责测量体温、扫码登记、维持秩序、协调保障的工作人员,按两班甚至三班倒安排,总共需要数十人。比如,大朗镇第一轮区域核酸检测,仅防范区内就设置了多个核酸检测点,还不包括封控区内的,总共需要数千人的工作力量。如果开展全市性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一次就需要数万人。 如果你以为几万人就足够应付了,那也错了。 河北有人做过8次核酸检测才呈阳性,大连有病例做11次核酸检测才呈阳性。大规模核酸检测要配合区域封控来开展,效果才有保障。而封控需要的人力比前者多得多。 比如,一个被封控的人,每天需要4公斤左右的生活物资(食物、水、日用品),平时可以自行采购,封控期间则全部依靠配送。封控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每天仅配送的生活物资达4万多吨。一个外卖骑手平均每天送单公斤左右物资,则需要配送人员20多万人(考虑到没有人可以连续不断从事重体力劳动,如果在不降低城市配送效率的同时,为配送人员提供必要的休息,则实际配送人员可能超过30万人)。此外,安装封闭围栏、维持封闭秩序、组织群众应对突发情况都需要大量工作人员。 客观地说,没有几个城市拥有如此庞大的基层人力资源。 东莞正好拥有强大的“根” 先说“有形的根”。(以下数据和资料来源于
|